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论述类文本,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中国文学的生命力 文学好象一个有机体,...

阅读论述类文本,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中国文学的生命力

文学好象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变化、发展、革新,一旦凝固下来,就会逐渐失去生命力。所谓变化、发展、革新,无非有两条路线:一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以诗为词,以赋为词,以文为词就是典型的例证。另一条路线是,一种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陈子昂、韩愈都是走的这条路线。中国三千年来文学之所以能延续不衰,原因即在于它始终在变化,从先秦诗骚,到汉赋,到南朝骈文,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明清小说,一代一代不断有新的支流加入整个文学的长河之中。

然而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三千年来文学在本土翻新了多少次,后来再也翻新不出什么新鲜的花样来了。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五四”以后引进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学也像潮水一样涌进这个古老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吸取西方文学的新鲜血液,改变了自己的旧面貌。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传统文学的肥沃土壤,又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学的营养,培植新的文学之花。事实上,“五四”以后的小说和传统的文言小说、白话章回小说相比,“五四”以后的话剧和传统的戏曲相比,在体制风格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不继承传统就没有根,不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学就没有变,这就是统观了中国文学之后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在中国传统文学体裁里,赋和骈文早已衰落了,今后也难以复兴。词和散曲本来有希望配合新的音乐,以新的面目求得新的繁荣,可是“五四”以来新的歌词创作并没有吸引大诗人的注意,歌词的一般创作水平一直处在较低的阶段。小说是“五四”以后成就最高的一种体裁,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这个领域里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五四”以后的散文创作改用白话文,但和其他体裁相比,较多地保留了传统风格,也是很有希望的一个领域。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遗产是最丰富,可是“五四”以后的新诗,主要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几乎割断了传统形式,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这是最让人失望的一个领域。但是我相信,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                           (节选自《中国文学概论•余论》,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诗为词、以赋为词和以文为词的现象的出现,是文学在变化、发展、革新过程中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的结果。

B受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国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三千年来的发展与翻新之后,再也无法在本土翻出新鲜的花样。

C在“五四”运动以后发展的中国文学体裁中,小说是成就最高的一种,同时也是当代文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更是最有希望于近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文学体裁。

D“五四”运动之后的新诗,主要借鉴西方文学,但在继承传统特色上明显不足,未能在广大读者中扎根。

2.通过本文的论述,作者认为从哪些方面才能增强中国文学的生命力?(3分) 

                                                                                                                                                                                                                                                                            

3.作者认为“在中国这个诗国里,诗歌一定会复兴的”的依据是什么?(3分)

 

 

1.A 2.一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另一条路线是,一种文体内部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运动;又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学的营养,培植新的文学之花(3分) 3.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遗产丰富,为诗歌复兴提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肥沃土壤。(倒数第三行) ②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封闭的农业国,外国的优秀文学在当代中国被广泛接受,为诗歌提供了吸取其他民族更多文学营养的平台。 【解析】 1. 试题分析:A.这种现象应是“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的例证。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 试题分析:“各种文学体裁之间互相渗透,吸取其他体裁的艺术特点,变化出带有新的气质的作品”,同时又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学的营养,培植新的文学之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倒数第三行写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遗产丰富,为诗歌复兴提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肥沃土壤。”由第三段可以概括出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封闭的农业国,外国的优秀文学在当代中国被广泛接受,为诗歌提供了吸取其他民族更多文学营养的平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

【注】 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对上述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他们分别怎样阐述这一观点?3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此题为选做题)(5分

选做题A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过了数日,细作回报:“荆州城中扬起布幡做好事,城外别建新坟,军士各挂孝。”某惊问曰:“没了甚人?”细作曰:“刘玄德没了甘夫人,即日安排殡葬。”某谓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   这里的“某”是谁?他想出的是什么计?最后结果如何?请简述。

选做题B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说的是谁的理家办事才能?其理家才能在协理宁国府办丧事中表现得最明显。请简述其协理宁国府的原因和过程。  把刘姥姥“唬怔了”的是什么事?依据刘姥姥所说的方法,平儿如何处理这件事的?请简述。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    (5分

A.为抗议士兵对学生活动的破坏,觉慧与同学们到督军署情愿,署里的赵科长出面讲话,承诺督军署会派人慰问受伤的学生,让聚集在广场上的同学早点回去。于是,学生们离开了广场。可是,赵科长的诺言迟迟未履行(《家》)

B.“五四”运动纪念日,示威游行的人涌上街头,吴家张素素、吴芝生几个年轻人也投入其中,军队、巡捕和示威的群众发生冲突,不少无辜群众被捕。(《子夜》)

C.在“愚人王”的选举中,卡西莫多因外貌奇丑而当选,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巴黎圣母院》)

D.“你今生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一副又肥又丑的嘴脸,你走开,走开!这是当马斯洛娃听到西蒙松决定和她结婚时,拒绝后说的。(《复活》)

E.查理前往印度前,送给欧也妮两颗钻石纽扣,送给葛朗台太太一个美丽的金顶针,送给葛朗台一副袖扣,葛朗台给了查理一些钱。(《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1.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耍赏析。(3分)

                                                                                       

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假龙骧将军乡导。次晋寿,宣武宴驾①,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竟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曰:“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李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苗龙骧将军乡导      假:代理            B.无远略之意,竟不能       纳:采纳

C.命偏师,精卒数千      别:另外            D.善文咏,工尺牍之敏       属:通“嘱”

2.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②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③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群妖自散               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②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C.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3分)

 

(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