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B.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单位或个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度外,唯利是图。

C.中国京沪高速铁路6月30日正式通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许多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日本《产经新闻》却不赞一词,反而说是“盗版新干线”,真是大言不惭。

D.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八万余名青少年用花束组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曾几何时,为了这一天,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B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褒义词误用。C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D不合语境。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所以选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把下面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并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性散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阳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生死回眸

蔡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三十一岁。三十一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和忍耐性。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杜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杜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一个杜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杜君死活不让。结果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杜君不再失眠。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杜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杜君大笔一挥,批了三百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杜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杜君手里。作为回报,杜君挪用了八百万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盖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一百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寥廓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杜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落地枯黄的树叶回到枝头嫩芽初绽的不同寻常的景物,这种虚拟的景物与杜君被枪决的真实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的思索。

B作者引用迟志强著名的歌词,目的是突出杜君在狱中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其当官时的汽车、美女、洋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这句话含蓄的揭示了正是因为外界的诱惑,杜君才会从一个正直有为的年轻干部,而裂变成为一个贪婪的罪犯的。

D这篇小说叙述形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细密,尤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缝合。虽然看起来毫不复杂,但却彰显出一种十分难得又十分可贵的奇思妙想。

E作者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杜君的形象。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的表现了杜君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矛盾斗争。

2.小说以“生死回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开篇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4.有人说,蔡楠的这篇《生死回眸》既让我们喜悦的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又令我们很沉痛的体会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                     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               。(《离骚》)

(2)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4)                ,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5)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鱼我所欲也》

(7)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8)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1.欧阳修的《田家》后两句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描写的田园生活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被州里人敬重。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情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狱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自相诬陷,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分条上奏使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已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贡献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是正确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很久以来议政沉滞,大家都各有各的主见。而政策正是由众人商议决定的,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万里求功,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公开处死。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生口:指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从安议               竟:竟然

B.书连上辄               寝:搁置

C.上出之                 条:分条

D.但安行高               素:平素

2.划线句断句最好的是(      )(3分)

A.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C.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D.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5分)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