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貤:通。转移转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处十年               屏:隐居

B.安得不为之计        豫:参与

C.乃罢其               狱:案件

D.犹不称               虑:担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3分)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愿陛下靳之                     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5分)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5分)

 

1.B 2.A 3.C 4.(1)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累、被动句式、耗、不肖、振”各一分)(2)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侧目、所以、交、罪、宾语前置”各一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豫,事先。针对文言实词,考生应注意试卷上不考核对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并且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②是对“洪州失官锡”的看法⑤是当时官员的贪赃情况⑥是张根批评官场的贪腐风气。该题需准确审清题干“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根据这一内容回到原文中具体分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C项,“力陈贪官横行”无中生有。这是一道内容归纳理解题。其做法是,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与之比较,常有以下几个误区: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曲解实虚词等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适当强化训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发生,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不足以供足造一栋住宅的费用。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

成为遵纪守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

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极深;因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出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圣贤,道家培养真人 圣人仙人,佛培养菩萨这样高境界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来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因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同一地方出生并奔跑在条件恶劣的同一原野上的狼和驯鹿,它们在同一个地方活动,虽然大多数时候“相安无事”,但有时狼会突然向驯鹿群发起攻击。驯鹿惊愕而迅速聚集以确保安全。一只狼突然窜出,以闪电般的速度抓破一只驯鹿的腿。结果,没有牺牲一只驯鹿。

这之后,上面的“游戏”依然上演:一只狼依然突然窜出,依然抓伤那只受伤的驯鹿。那只旧伤又添新伤的驯鹿不仅血气渐失,而且渐丧反抗意识。当它虚弱到对狼不会构成威胁时,它已成了狼的口中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华中师大教授晓苏炮轰《人再囧途之泰囧》是典型的“低俗、庸俗、媚俗”电影,如此电影却能赢得高票房反映了国民欣赏水平偏低,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毫无意义。此言一出,立即遭到网友普遍吐槽:老百姓劳累一天,看个电影就是娱乐放松自己的,又不是找教育的,凭什么要被羞辱?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里又有多少好电影可看?

网友的吐槽其实想说明:电影不是教科书,不是百家讲坛,不是新闻联播,它 。阳春白雪固然高雅,但它和寡; 。不能单方面要求观众去提高欣赏水平,业界也不该只停留在对它票房的嫉妒上,而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每空1分,共10分)

(1)与江山相发挥                      (2)造化之尤物也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刀而藏之             

(5)骑能者百余人耳                  (6)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7)辞楼下殿,来于秦                (8)金块               

(9)牧以谗诛                      

(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 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 》2012年1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开拓者之一。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一面。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

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3.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