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莎,指莎草。耦耕,两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肩而耕。使君,指作者自己。

1.词人为什么会发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回答。(5分)

2.简要赏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写景的妙处。(6分)

 

1.“软草平莎”在雨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2分)作者纵马驰骋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自然有着舒适轻松的感受。(2分)触景生情(1分),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 2.比喻, “光似泼”极言光线充足,“气如薰”表明香气浓郁;(2分)视觉、嗅觉相结合,桑麻在春日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夹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2分)对仗,日暖与风来,桑麻与蒿艾,光似泼与气如薰对仗工整。(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此时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貤:通。转移转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处十年               屏:隐居

B.安得不为之计        豫:参与

C.乃罢其               狱:案件

D.犹不称               虑:担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3分)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愿陛下靳之                     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5分)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

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

成为遵纪守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集中在等级、专制、集权等服从大一统价值观念,强调群体价值,这也是与中国文化的宗法集体主义和伦理类型相契合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突出明人伦,则为顺理成章之事。成人说,即立足于的成长,是中国古代关于传统教育目的又一重要论述。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以培养君子圣贤为目标,道家以培养真人圣人仙人为弟子标准,佛家以培养菩萨这样高境界的人为教育目标;这些都共同揭示了当时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把圣贤作为最终目的,认为凡人必须以圣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智者们所设计的母语教育,都以君子”“贤人”“圣人为培养目标。

1.下列关于古代传统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它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极深;因此要深刻理解它就必须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

B古代传统教育目的大概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立足于的成长等;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教育目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C.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以及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古代传统教育目的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懂得五伦以及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它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B.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如果离开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去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就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它的规律以及内涵。

C.孟子认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五个方面。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中,传统教育突出明人伦则顺理成章。

D.百家争鸣时代,儒家培养君子圣贤,道家培养真人 圣人仙人,佛培养菩萨这样高境界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对推动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影响。

B.诗书教化是儒家的思想核心。站在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深刻影响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以及价值取向。

C.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本质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一个血统传下来的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便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

D.百家争鸣时代,传统教育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和有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的圣人。朱熹认为人要以圣贤为奋斗目标,因此他把培养圣贤作为终极目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同一地方出生并奔跑在条件恶劣的同一原野上的狼和驯鹿,它们在同一个地方活动,虽然大多数时候“相安无事”,但有时狼会突然向驯鹿群发起攻击。驯鹿惊愕而迅速聚集以确保安全。一只狼突然窜出,以闪电般的速度抓破一只驯鹿的腿。结果,没有牺牲一只驯鹿。

这之后,上面的“游戏”依然上演:一只狼依然突然窜出,依然抓伤那只受伤的驯鹿。那只旧伤又添新伤的驯鹿不仅血气渐失,而且渐丧反抗意识。当它虚弱到对狼不会构成威胁时,它已成了狼的口中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华中师大教授晓苏炮轰《人再囧途之泰囧》是典型的“低俗、庸俗、媚俗”电影,如此电影却能赢得高票房反映了国民欣赏水平偏低,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毫无意义。此言一出,立即遭到网友普遍吐槽:老百姓劳累一天,看个电影就是娱乐放松自己的,又不是找教育的,凭什么要被羞辱?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里又有多少好电影可看?

网友的吐槽其实想说明:电影不是教科书,不是百家讲坛,不是新闻联播,它 。阳春白雪固然高雅,但它和寡; 。不能单方面要求观众去提高欣赏水平,业界也不该只停留在对它票房的嫉妒上,而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每空1分,共10分)

(1)与江山相发挥                      (2)造化之尤物也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刀而藏之             

(5)骑能者百余人耳                  (6)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7)辞楼下殿,来于秦                (8)金块               

(9)牧以谗诛                      

(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