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小梁州·秋 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小梁州·秋

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1.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图。西湖上满眼秋光:亭亭的荷花倒影湖中,金黄的菊花傲然绽放;凋谢的枯荷下,藏着鹭鸶;秋风阵阵,送来桂花的馨香。诗人营造的开阔秀美的意境,正是他闲适、开朗心境的写照,表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开阔舒展的胸襟。(描绘画面2分,概括感情2分) 2.①渲染。菊花黄、荷叶枯、鹭鸶藏、雁成行、飘桂香等都是有秋天特色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②白描。一句一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③动静结合。大雁南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④多角度描写,绘形绘色,大雁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描写技巧一点2分,两点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元代维吾尔族散曲家贯云石的一支散曲,描绘杭州秋色之美。前五句是写西湖,角度是俯视,将西湖之秋景秋色描绘得鲜明而开朗,格调清新而豪放,毫无萧瑟之景、悲凉之态,反映了诗人豪放而开朗的性格特征。在景物选择上,作者摄入镜头的是映水芙蓉、灿烂黄菊、荷底白鹭、澎湃江潮和天边的斜月新雁,画面清新、寥廓,与诗人豪宕的情怀、开阔的胸襟极为合拍。在诗人看来,“秋光”是很明净也是很开朗的,并不一味是萧瑟、苍凉,这正是诗人独具慧眼之处。“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是在泛写之后进一步细描湖边的秋景。诗人观察得很仔细,居然看到了藏在枯荷下的水鸟。枯荷,本来会给人零落颓败之感,但残叶下藏着鹭鸶,这就显得活泼而新鲜了。况且,诗人写枯荷是为了衬托鹭鸶,而不是在伤秋。因为如果是茂密的荷叶,就会看不见躲在荷下的鹭鸶,只有在凋残的枯荷下,鹭鸶才会藏头而露尾。这时,随着阵阵的秋风,又飘来了阵阵桂花的芬芳,诗人嗅着这弥满湖面的馥郁清香,端详着这芙蓉黄菊,枯荷白鹭,纵览这湖面的一派秋光,当然会心醉神迷、心旌摇摇,感到秋景无限美好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应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概括。首句“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极力渲染,“芙蓉映水”,这是写湖面景色。诗人特意点出芙蓉,既显出秋的特征也显出了西湖的特征。因为西湖多荷,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菊花黄”是写岸上。在作者眼中,粉红的荷花映着清彻的湖水,灿烂的黄菊盛开在湖岸边,这就是“满目秋光”的主要内容。在画面的布局和景物的选择上很有特色,作者再写钱塘江外天边的新雁,运用白描的手法,精致构图,一句一个画面、一种色彩基调,从湖面芙蓉到湖边黄菊,从荷底水鸟到空中桂香;这样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分层来写,显得极有层次。小令用极经济的文字,多角度,绘形绘色,描绘了秋日的特有景物,特别是后面两句,作者给山、水、草、叶、花,分别涂上了青、绿、白、红、黄的颜色,把一片秋色点缀得如此鲜明、绮丽,充满生机。“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则是越过江潮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天边,斜月之下,几行新雁披着冷冷的清辉向天的尽头飞去,有动有静,诗人的心被带得很远很远,整个画面也在无限地向前延伸。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诣阙上书理马援

【汉】朱勃

臣闻王德圣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美,不求备于众。故高祖赦蒯通,而以王礼葬田横,大臣旷然,咸不自疑。夫大将在外,谗言在内,微过辄记,大功不计,诚为国之所慎也。故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将据聊而不下。岂其甘心末规哉?悼巧言之伤类也。

窃见故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以五年始归正朔。当此之时,虏述矫号于益州,隗嚣拥兵于陇冀,豪杰盱睢,且自为政。援拔自西州,钦慕圣义,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孤立群贵之间,傍无一言之佐,驰深渊,入虎口,岂顾计哉!宁自知当要七郡之使,徼封侯之福邪?八年,车驾西讨隗嚣,国计狐疑,众营未集,援建宜进之策,卒破西州。隗嚣克定,援有力焉。及吴汉下陇,冀路断隔,豪强叛城,酋羌杀吏,唯独狄道为国坚守,士民饥困,乃啖驽煮履,寄命漏刻。援奉诏西使,镇慰边众,乃奋不顾身,间关山谷之中,挥戈先零之野,招集豪杰,晓诱羌戎,谋如涌泉,势如转规,遂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兵全师进,因粮敌人,陇冀略平,而独守空郡,兵动有功,师进辄克。诛锄先零,缘入山谷,猛怒力战,飞矢胫。又出征交趾,土多瘴气,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遂斩灭征侧,克平交州。间复南讨,立陷临乡,师已有业,未竟而死,吏士离疫,援不独存。夫战或以久而立功,或以速而致败,深入未必为得,不进未必为非。人情岂乐久屯绝地不生归哉!

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三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触冒害气,僵死军中,名灭爵绝,国土不传。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罪,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死者不能自明,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

夫明主醲于用赏,约于用刑。高祖尝与陈平金四万,以间楚军,不问出入所为,岂复疑以钱谷间哉?夫操孔父之忠而不能自免于谗,此邹阳之所悲也。惟陛下留思竖儒之言,无使功臣怀恨黄泉。臣闻,《春秋》之义,罪以功除。若援,所谓以死勤事者也。愿平援功罪,宜绝宜续,以厌海内之望。

臣年已六十,常伏田野,窃感栾布哭彭越之义,冒陈悲愤,战栗阙庭。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注】①朱勃:字叔阳,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名将马援同乡。马援为将军,封侯,朱勃当时仅为县令。马援死后遭谗害,故交远避,只有朱勃挺身为其申辩。②归正朔:采用天子颁布的历法,表示归顺。马援原为陇西隗嚣部将,建武五年归顺东汉光武帝刘秀。③七郡:建武十八年,交趾女子征侧起兵反汉,朝廷任马援为伏波将军,令其率军镇压。次年,平定交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七郡,封新息侯。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巧言之伤类也    悼:悼念,想念

B.封侯之福邪      徼:求取,获取

C.人情岂乐久绝地不生归哉    屯:驻扎,停留

D.夫明主醲于用赏,于用刑    约:节制,不轻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马援“勤事”的一组是(3分)

①援拔自西州,钦幕圣义                           ②援建宜进之策,卒破西州

③挥戈先零之野,招集豪杰,晓诱羌戎               ④国计狐疑,众营未集

⑤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遂斩灭征侧,克平交州 ⑥怨隙并兴,宗亲怖栗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大量篇幅列举马援西讨隗嚣、平定陇冀、消灭先零、平定交州等一系列不朽的功绩,彰显他忠于王室、出生入死、奋勇力战的牺牲精神。

B.马援出身于西州,在虏述占据益州、隗嚣拥兵陇冀、天下豪杰各自为政的混乱之时归顺东汉,随光武帝讨伐隗嚣时,大家犹豫不决,马援提议进攻,一举平定陇冀。

C.作者描述马援遭到诬告后家属不敢出门、尸体不能葬入祖坟等凄凉情景,是为了与生前的巨大功勋形成鲜明的对比,希望光武帝能重新评定马援的功与罪。

D.汉高祖给陈平四万两黄金用来离间楚军,就不管他是怎样用的;邹阳有孔父的忠诚却不能免于谗言的伤害。劝诫君主应该用人不疑,不让忠臣抱屈。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话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闻王德圣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美,不求备于众。(3分)

(2)间复南讨,立陷临乡,师已有业,未竟而死,吏士离疫,援不独存。(3分)

(3)死者不能自明,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援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救千头,谷数千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德国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是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她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2.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3.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妄自尊大、内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的典型人物。他的这一性格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国民的弱点。鲁迅正是借助阿Q这一艺术形象来揭露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灵魂”中的精神病症。

B.泰戈尔是印度的“诗圣”,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小说《素芭》中的主人公素芭是一个美丽、善良、孤寂、命运悲惨的又聋又瞎的姑娘。作者塑造素芭这个人物时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等多种手法。

C.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中国第—部用白话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展开情节。其中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活捉扈三娘等情节都与林冲相关。

D.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成功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延宕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哈姆雷特是因为人文理想和残酷现实的矛盾而优柔寡断的。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迷惘、矛盾和痛苦的心境。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和市场关系经过不断调节发生了重大变化,各行各业发展成果丰硕。

B.从《失恋33天》到《小时代》等,业内人士虽一直在诟病它们缺乏电影的叙事强度和视听强度,但正是这些“电视剧化”电影成为去年票房最成功的几部中小成本电影。

C.“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非结盟条约,而是国家间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双方都认识到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在义务和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约定。

D.刘醒龙在担任《芳草》主编改版之初就定下了“汉语神韵,华文风骨”的高基调,追求每一个文字都是因优雅而动人,坚持文学的高品位,不向市场低头。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      

②“商标战”作为正常商战策略,       ,但是要求卖家商户做出“二选一”,就了正常的商业竞争。

③我们的古人在泼墨为文之际,       是沉郁至极的时候,词语依然有温润的秩序,词章的转化都在规则之间。

A.意味  无可厚非  违背  即使

B.趣味  无可厚非  违背  即使

C.意味  无可非议  违反  虽然

D.趣味  无可非议  违反  虽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