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咸阳城东楼①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⑴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⑵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⑶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1.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6分)

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5分)

 

1.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分析,“汀洲”“秦苑”“汉宫秋”可根据注释知,前者是指诗人的家乡,后者是古代历史朝代的更替;由此可得出,思乡、怀古,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思考“愁”,很容易得出答案。第二问,可结合着这句的大意分析,首联写登楼怀乡之感。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思乡之愁表达出来。从后文内容来看,均围绕“愁”字描写叙述,故起着奠定全诗感情主基调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由题干可知,此题要求从诗歌内容的角度赏析,答题时,可先描绘出这句诗的大意,然后体会这句诗给人的印象和感觉;再联系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从诗人的写作意图角度,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最后再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答出其引申义即可。例如,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郝浴,字雪海,直隶定州人。少有志操,负气节。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张献忠将孙可望、李定国等降明,据川南为寇,师讨之。郡县吏率军前除授,恣为贪虐。浴至,严约束,将吏始敛迹。

九年,平西王吴三桂与李国翰两路兵俱败,三桂退驻绵州。浴在保宁监临乡试,可望将数万人薄城,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上诏询收川方略,部议谓战守事当听三桂主之。三桂入四川,浸骄横,部下多不法,惮浴严正,辄禁止沿路塘报。及保宁围解,三桂颁赏将士,浴不受。疏言:“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不预军事,而以臣预赏,非党臣则忌臣也。”因陈三桂拥兵观望状,三桂深衔之。降将董显忠等恣睢虐民,浴复疏劾,改原职。三桂嗾显忠等入京陈辨,浴坐镌秩去。

大学士冯铨等交章荐浴,三桂乃摭浴保宁奏捷疏,有“亲冒矢石”语,指为冒功,论劾,部议当坐死,上命宽之,流徙奉天。浴至戍所,益潜心义理之学,以“致知格物”颜其庐,刻苦厉志。

康熙十二年,三桂反。侍郎魏象枢疏言:“浴血性过人,才守学识,臣皆愧不及,参浴者三桂也,使三桂始终恭顺,浴一书生耳,即老死徙所,谁复问之?今三桂叛矣,天下无不恨三桂,即无不怜浴。浴当三桂身居王爵,手握兵柄,不畏威,不附势,致为所仇。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上乃召浴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十九年,授广西巡抚。广西新经丧乱,民生凋瘵,浴专意抚绥,疏陈调剂四策,上辄报可,时南疆底定,满洲兵撤还京师,浴疏言请为死事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建祠桂林。

二十二年,卒官。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节选自《清史稿》)

[注]①塘报:朝廷下发各地的传抄令、奏章和朝廷大事等的官报。②风宪:风纪,法度。③镌秩:削职,免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望将数万人                         薄:逼近。

B三桂深                               衔:怀恨。

C镌秩去                               坐:坚守。

D可望等                               引:领兵。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郝浴有“志操”“气节”的一组是(   )(3分)

①谓“不死于贼,必死于法”            颁赏将士,浴不受

③三桂深衔之                          ④有“亲冒矢石”语

浴复疏劾,改原职                   ⑥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郝浴执法严明,招致排挤。违纪者甚至是忌惮,以至朝廷诏令不能传到军中,从而与吴三桂结怨,使他远徙奉天。

B郝浴一身正气,拒绝利诱。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仗义执言,多次上疏,即使被远徙,他积极安抚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受到朝廷认可。

C郝浴才守出众,深得赞誉。曾被同僚交相推荐,在吴三桂造反之后,魏象枢又极力劝谏,使得郝浴重新被任用为广西巡抚。

D郝浴大义正直,严正恪守。当吴三桂战后拉拢他时,他能够划分界限,不受颁赏;严守职责,上疏抗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三桂之所仇,正国家之所取,何忍弃之?

⑵丧归,士民泣送者数千里不绝。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觞一咏           觞,酒杯            B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显出白色。

C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使……错  D交广市鲑珍        市,购买

 

查看答案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虽趣舍万殊                         B冯虚御风

C王回深父                           D蒲苇纫如丝

 

查看答案

下列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之既倦    之,往,到达。        B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垫着。

C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多谢后世人       谢,道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报》)

1.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2.下列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B因为阅历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所以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C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D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这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

B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C一个人的阅历与其年龄无关,只要有理性的经历就会形成一定的阅历。

D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