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7分) 英宗性刚明,尝以地震减膳、彻乐、避正殿,有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7分)

英宗性刚明,尝以地震减膳、彻乐、避正殿,有近臣称觞以贺,问:“何为贺?朕方修德不暇,汝为大臣,不能匡辅,反为谄耶?”斥出之。拜住进曰:“地震乃臣等失职,宜求贤以代。”曰:“毋多逊,此朕之过也。”尝戒群臣曰:“卿等居高位,食厚禄,当勉力图报。苟或贫乏,朕不惜赐汝;若为不法,则必刑无赦。”八思吉思下狱,谓左右曰:“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八思吉思虽事朕日久,今其有罪,当论如法。”尝御鹿顶殿,谓拜住曰:“朕以幼冲,嗣承大业,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栉风沐雨,戡定万方,曾有此乐邪?卿元勋之裔,当体朕至怀,毋忝尔祖。”拜住顿首对曰:“创业惟艰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亿兆之福也。”又谓大臣曰:“中书选人署事未旬日,御史台即改除之。台除者,中书亦然。今山林之下,遗逸良多,卿等不能尽心求访,惟以亲戚故旧更相引用邪?”其明断如此。然以果于刑戮,奸党畏诛,遂构大变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减膳、乐、避正殿         ②有近臣称以贺

③毋尔祖                   ④惟以亲戚故旧更相引用邪?

2.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性和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有近臣称觞    宜求贤        B.何贺? 谄耶?

C.中书亦          以果于刑戮      D.斥出   今山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八思吉思虽事朕日久,今其有罪,当论如法。

4.下列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创业惟艰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亿兆之福也。

5.上文划曲线句说明英宗                      的品质。(2分)

 

1.(1)撤(撤去、除去、去除、取消等算对;停止、减少、放弃、放下、断绝、杜绝等算错); (2)古代酒器(酒杯); 有愧于、辱没(使……蒙羞,使……辱没); (4)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写内亲外戚、亲人、兄弟姐妹等算对,写到父母的、朋友、儿女亲家都算错)(4分) 2.A 3.法律,是(1分)祖宗所制定的,不是(1分)我个人所能掌控的(个人决定的/私自决定的/私自做主的/私自制定的)(1分)。八思吉思虽然侍奉我很久了,现在他有罪,应当按照法律论处。(介后,1分;论,判定、判罪,1分)(5分) 4.创业惟艰\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亿兆之福也。(3分) 5.正直;明辨是非(2分) (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反思、自责、自省;刚正、正直;明辨是非、刚明、明断等。写出两面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采取代入语境法、课内联系法、成语迁移法、字形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等等。①“减膳、彻乐、避正殿”中“彻”可以联系前面的原因“英宗性刚明,尝以地震”,再结合“减膳”和“避正殿”,可以推测出应解释为“撤”。②“有近臣称觞以贺”中“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酒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句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一是喝,饮,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有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根据“觞”在句中的位置,“称”是动词,其后应跟名词,所以推测出此处的“觞”应解释为“酒杯”。③“毋忝尔祖”中的“忝”可以联系今天常用的词组“~列门墙(愧在师门)、~为人师”,由此可以推测出其意思。④“惟以亲戚故旧更相引用邪?”中的“亲戚”是古今异义词,可以联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去亲戚而事君”和《孟子》中的句子“亲戚畔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常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其前后词的词性有关。A项中的两个“以”后面都是跟动词,所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B项第一个“为”与“何”构成倒装句,应为“为何”,为什么;第二个“为”,做。C项第一个“然”,这样;第二个“然”,然而。D项第一个“之”为代词;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一般直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关注动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如有修辞可以意译。“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八思吉思虽事朕日久,今其有罪,当论如法”,这句话中重点有:“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是判断句式,应翻译成“……是……,不是……”;“当论如法”状语后置,应为“当如法论”;“论”,判定、判罪。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方法如下:一看名词、代词,二看句末虚词和句首发语词,三看固定句式,四看排偶句,五看顶真修辞,六看对话标志。“创业惟艰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亿兆之福也”,这是臣子的答话,参考前面英宗的话“朕以幼冲,嗣承大业,锦衣玉食,何求不得”,由此可以知道主要以四言为主,可以试着断开,“创业惟艰/守成不易”;“陛下”名词,“此”是代词。断开后再通读一遍,看有否与理不通的地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首先到文中找到划曲线句,然后就其语言分析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发生地震时,“减膳、彻乐、避正殿”,当臣子说是自己过错时,他说“毋多逊,此朕之过也”,由此可以看出,英宗勇于承担责任;当“近臣称觞以贺”的时候,英宗“斥出之”,可见他能正直,能明辨是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8分)

江城子      

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

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1.小序中的“长短句”即为        (1分)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梦中了了醉中醒”似反常理,却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态度。

B.“只渊明,是前生”指作者解甲归田,与陶渊明产生了共鸣。

C下阕几句写景句,景中寓情,照应了当年陶渊明的《斜川诗》。

D结句“吾老矣,寄馀龄”抒发了作者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概。

3.联系苏轼的生平和个性,请对文本划线句进行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默写名句。

⑴人不堪其忧,               (《论语》)

⑵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晏殊《蝶恋花》)

                   ,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

⑸回看射雕处,                      (王维《观猎》)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⑻日中则移,                  。(《战国策·秦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8分)

迟行             

蒋勋

⑴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⑵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⑶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⑷“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

⑸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

⑹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历史文化感)

⑺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移转,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

⑻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

⑼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

⑽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版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

⑾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

1.文章第⑴段说“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的原因是                          (2分)

2.作者喜欢“亭子”的理由是:                                                (3分)

3.对第⑹、⑺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上古老的城市都是由人类的脚步走出来的。

B.欧洲适合步行的老城市易产生哲学家和音乐家。

C.步行利于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深化思想。

D.步行利于人类反思历史,认识现实和把握未来。

4.除句式外,第⑼、⑽、⑾段划线句有什么特征?请加以赏析。(3分)

5.文章第⑾段划曲线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其作用是:                    (3分)

6.文章行文思路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天书有字又有情——为韩美林《天书》序

李学勤

韩美林先生这部新作,是出版社友人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拿给我看的。每次观览,总会有新的强烈感受,开始是惊奇,继之是震撼,最后则是欢喜赞叹,不管怎样都是语言所难形容的。

⑵这实在是一部“天书”,你称之为书法也可,称之为绘画也可,视之为文字也可,视之为符号也无不可。出于现代人之手,而所表达体现的,是几千年前岩画、铭刻那种深邃神秘的文化精神。迸发喷涌的奇思妙想,根源于古代,但在说不出摸不着的地方,又显然超越了古代的范畴。既然是“天书”,就不能解读,也不应解读。韩美林先生再三力嘱,要我在这里写点什么。我虽学习古文字有年,对如此新颖的创意体认究竟有限,下面几段话均属题外,是耶非耶,只好请大家来评判了。

⑶文明时代有哪些标志,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一直存在争议,可是大家都承认,文字是文明断不可缺的。人类有了文字,才算得上进入文明时代,才真正由自然的动物状态脱离出来,实现了天、人的分立。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无怪乎古代传说予以重视,讲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了。文字是一种符号,符号还有多种多样,而只有文字能够代表事物,记录思想,并且传播到远方以及后世。其他符号,比如数字算是同文字最相像的,性质便大有区别。其实符号都是需要专门考察的,有一种很流行的学问叫符号学,我曾极感兴趣,在找来几本书读后大失所望,因为其中不如我设想的能回答上面所说的那类问题。

⑷有些学者想从文字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来探索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因此文字起源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按照当前西方学者的成果,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出现最早,其原始形态现在已可上推到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许多作品就说这是文字的起源了。他们以为世界古代的所有文字都有同一的起源,在某一地方最先发明了文字,随后流布到其他所在,于其影响下出现各种文字。这种观点,近年已逐渐为事实所纠正。一些高水准的新作,如我几次介绍过的W·森纳主编的《文字的起源》,业已肯定各国的古文字会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而且将过去很少涉及的中国古文字包括在内。

⑸中国对古文字的研究起步甚早,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的古文、籀文,今天看主要是当时见到的战国文字。北宋以下重点转移到金文(bronze inscription),大多为西周、春秋文字。及至清末,殷墟甲骨文出土,系统分析商代文字成为可能。到了近二三十年,简帛大量发现,人们又回到战国(以及秦代汉初)文字上来。我常讲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眼福,由商代到秦汉,文字的演进谱系可说没有缺环了,尽管目前对商代以前文字的情况,我们所能了解的尚属有限。

⑺这里说的古文字,即汉字的祖先,置之于世界同时的种种文字之间,是有其非常鲜明的特色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全然没有走上字母化的道路。为什么是这样,可以说是中国古文字学最大的一个谜。我个人对此有一陋见,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一开始便赋有明显的艺术性。《易大传》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字像持笔书写,“契”字像以刀刻画,书法、篆刻这两种我国特有的艺术即由此而生。于是文字不只是工具,也同时是艺术。艺术就要追求完形和意境,而如字母化便与之背道而驰。

(8)                                                                        

(9)我们需要艺术的眼光和思维。韩美林先生已经指示我们,古文字不是冷冰冰的化石,而是有性格,有气质,有神韵,有活力,有创造性的。他以一枝妙笔,写下了这部不仅有字而且有情的“天书”。

1.文章题目提及的“情”字是强调古文字的“       ”性。(1分)

2.写出第⑶段包含的两层意思:                        (2分)

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⑻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在外国,这种看法也颇普遍,早在古代希腊,人们即常以科学、艺术相提并论,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尤其如此。

②我们讲的古文字学也是科学,自发现材料,整理考释,描写其性质,抽绎其规律,在方法论上都是科学的,只是不隶属自然科学而已。

③法国卢梭的成名论文,便专门讨论科学、艺术的关系及其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但是,对于富于艺术特性的中国古文字,难道仅能这样的看待和分析吗?严守学科的界限,会不会使我们错失什么,甚至是古文字所能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几年不少学者在谈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主张和推动的多数是自然科学家。

A.51342          B.24531

C.25143          D.51324

4.下列有关文中“天书”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汉字与其它字母化的文字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征。

B.能让人惊奇,震撼,欢喜赞叹,语言所难形容的作品。

C.形态丰富多姿,兼有深厚古今文化精神的艺术作品。

D.能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具有开创性价值的作品。

5.文章先说明“文字”与“符号”的关系,再说明“文字”与“艺术”的关系。请说明这样排列的理由。(3分)

6.“序”,一般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上文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只陌生的蜗牛在地球的某个地方相遇,他们彼此用触角碰了碰,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各自朝相反的方向爬去。

但不幸的是他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很多的宝贝我没发现。这样想着,蜗牛们便同时折转头,朝来路爬去。

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他们彼此友好的又用触角碰了碰,各自继续往前爬去。

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中又爬回了起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