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    (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向。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    (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ài)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ān)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    (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qīng)向         捍卫

B.(chěng)罚       义气用事

C.(zài)道言志     泱泱大国        

D.(niān花一笑     逻辑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雨打芭蕉叶带愁            B.影入平羌江水流

C.遥望洞庭山水翠            D.雪拥蓝关马不前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热情        熟习   B.激情        熟悉

C.热情        熟悉   D.激情        熟习

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儒家   道家   佛家   B.儒家    佛家    道家

C.道家   佛家   儒家   D.佛家    道家    儒家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只大熊猫入驻多伦多动物园以来,每天入园的游客可谓摩肩接踵,这样大增的人气令园方非常满意

B.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表示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

C.电影《关云长》中,饰演曹操的姜文霸气十足,在演文戏时也同样挥洒自如,屡曝金句,十分抢戏。

D.冬歇期间,北京国安的引援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五名外援已全部确定,内援也已有了心仪的人选。

6.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近期要召开主题班会,班委拟邀请部分家长参加。下邀请函中用甲、乙、丙、丁标记的四句话,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家长您好:

(甲)为了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我班定于下周三下午四点在本班教室召开“成长与梦想”主题班会。(乙)衷心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班会,帮助我们点亮心中的理想明灯。(丙)请务必准时参加,并认真准备好一份简短发言,切切!(丁)热切期盼您的光临,同时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热心参与和鼎力支持。

                                               高三文科班班委会

                                               2014年1月21日

A.(甲)   B.(乙)      C.(丙)    D.(丁)

有家长班会场接听电话,影响班会的正常进行下列提醒得体的一项是(2分)

A.不好意思,麻烦您到外面去接听好吗?

B.您能出去接电话吗?我们在开班会呢

C.请您注意,教室内是禁止接打电话的。

D.尊敬的家长,请您注意自己的形象!

7.“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②③题。

有些诗句虽然不着却能让人品味出在咏柳下列各诗句中,是咏柳的一项是(3分)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C.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

D.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古人送别时常常会折柳相赠,主要是因为”“两字谐音。下列与这一手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孔夫子搬家——净是输。(歇后语)

C.外甥打灯笼——照旧。(歇后语)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水浒传》中,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子的他,将垂杨柳连根拔起,只惊得众泼皮目瞪口呆。这人物是(2分)

A.林冲      B.鲁智深       C.李逵      D.杨志

 

1.B 2.D 3.B 4.A 5.C 6.①C ②A 7.①C ②D ③B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应为“惩(chéng)罚”“意气用事”。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根据被贬谪的特定情境及联句的相关要求作判断。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热情:热烈的感情。激情:强烈激动的情感。更:更加。但:但是。熟悉: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根据儒、道、佛不同的主张判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挥洒自如:比喻写文章、画画运笔不拘束。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 试题分析:① C“认真”与“切切”的说法不妥② A注意时间、场合以及交流对象、交流目的等方面的要求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 试题分析:① C项是写柏树②A项“晴”谐“情”,B项“输”谐“书”,C项“旧”谐“舅”,D项包含哲理但不是谐音双关。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不论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不论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7分)

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由于近几年来社交网站发展迅速,网民的创意迭出,网络流行语的更新也十分频繁,为了跟随时代潮流和吸引眼球,许多广播电视节目还有广告也开始使用这些热词。那么,对于广电总局这一通知,大家是如何看待呢?(语言简练,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沉默,是一种坚强。稻熟低穗,人熟低声。历经一些艰难岁月的人,姿势不再张扬,语气渐趋平和,态度明显和善。        没了锐气,    少了张狂和轻浮。有故事的人,通常不喜欢讲故事。沉默,是他的基调。沉默,是一种负重的坚强,是一种tāo guāng yǎng huì的低调。少说多做,才是最有力的践行。

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努力了,奋斗了,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惜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2分)  答:             

2.在横线处填上一个关联词语。(2分)答:          

3.文中有一处语病,它是       填序号(1分)

改正:                             (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

陶短房

1941年12月28日开播汉语普通话节目起,“美国之音”这个历经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华广播电波,终于在不情愿中走到历史的终点——近日,“美国之音”官方宣布,自2014年10月起,全面停止汉语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仅保留在线播出内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之音”走上穷途末路有经济方面的原因。美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大国,但近年来一直饱受巨额赤字和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人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且“尽可能压缩不合理开支”。自2011年起,作为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美国之音”中文部从国会所获经费不断减少。2011年2月,“美国之音”的主管部门——美国广播理事会就曾在上报国会的年度财政预算方案中,建议停播普通话节目。

去年8月12日,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表示,“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如今在中国大陆已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既然如此,那自然要压缩、再压缩,即便不能停播,也要裁剪掉“多余”专栏。而“多余”专栏的被砍,又让本就显得僵硬的中文广播变得更乏多样性和趣味性,把原本所剩无几的“铁杆中文听众”又赶走了一批,于是形成“因听众流失而砍节目——因砍节目而导致更多听众流失”的恶性循环,最终走到停播的地步。

此次“美国之音”最终停播,被国会和一些团体批评为“自废武功”“向中国政府示弱”。和英国BBC.法国RFI等欧洲公营、准公营电台对内对外提供多方位服务不同,“美国之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不折不扣的只对外不对内,且“代表美国政府立场的声音”。简单说,“美国之音”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

然而时过境迁,“美国之音”如今已难再现辉煌。其一,中国的日益开放,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更便捷,信息来源更多样,娱乐方式更丰富,让“围着收音机听西洋景”成为过时的景象;其二,“美国之音”作为“纯官方声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受到听众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质疑;其三,类似“美国之音”这样以短波电台广播为主的官方媒体,囿于自身“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势必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于是,“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而这根鸡肋被最终舍弃,也是必然的事。

但有一点仍值得关注,那就是由于互联网取代短波成为最有效率的国际信息传播平台,各国官方、准官方电台在减少短波广播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在互联网上投入的力度。“美国之音”中文网“9·11”当天正式推出,2011年12月6日开始播出现场直播的《VOA现场》,标志着其投入力度的决定性增强——这一年正是“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决定性削弱”的关键年,其用意自然一看便知。

正如恩德斯·温布什所言,中国短波听众越来越少,而互联网用户人数却名列世界第一,“美国之音”“重新校正”的目的一如当年增强对华广播那样,是希望让更多中国人接受“美国政府的声音”,并非什么“向中国政府示弱”。更何况,同属美国广播理事会的“自由亚洲”电台,还在持续不断地用短波播出“美国政府的声音”呢。

﹙摘自2014年第11期《今日文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2014年10月起,“美国之音”这个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之日起,就对华充满敌意的广播节目,终于不情愿地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

B“美国之音”是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它开办的目的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

C“美国之音” “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因此,“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最终被受众舍弃,是必然的事。

D虽然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但作为“纯官方声音”的“美国之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仍将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E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篇消息就是通过明确的时间、准确的数字、具体的人物言论、形象生动的比喻等来体现真实性。

2.从结构上看,文章首段属新闻消息的什么部分?这一段有什么用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分

3. 从全文看,“美国之音”走到穷途末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碴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家伙,那个大啊!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出一串长音。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见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搞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写“父亲语无伦次地说起母校,夸张的动作,一连串的表演”这个情节,可以激起儿子的好奇其心,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小说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意在突出城乡的差别,使儿子产生进城学习的欲望。

C.儿子如愿以偿考取了父亲的母校后,马上得知父亲并没有什么母校。但并没有揭穿父亲的谎言。

D.结合全文来看,这篇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母校,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

E.父亲的谎言虽然成就了孩子,但这一做法不值得肯定,以后孩子将很难信任父亲了。

2.最后一段,“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花。”,儿子面对父亲的谎言,为什么眼睛里蓄满了泪花呢?(4分)

3.文中塑造父亲形象用了哪些写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父亲的印象和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