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特别是易中天先生与那些爱出风头、喜欢      的人不同,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三国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易中天对三国故事了如指掌,讲得         ,对三国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一些学术问题       

A.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   头头是道    B.侃侃而谈   头头是道   夸夸其谈

C.夸夸其谈   头头是道   侃侃而谈  D.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头头是道

 

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侃侃而谈”的“侃侃”形容(说话)从容不迫,整个成语是“从容不迫地谈话”的意思;“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本题可以结合语句加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 2012年第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梁漱溟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一范姓老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

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持鼓励;而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

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2.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话的含义?

                                                                                     

3.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4.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出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徐美红与“我”回乡下过年,到后来因为一头猪的缘故,徐美红逃离,应该说二人爱情的过失是一种偶然。

B.作为厅长的“千金”,徐美红因为“我”的才华而来到乡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那个时代的超越,以及她对爱情的一份大胆与执着。

C.妹妹机灵聪明,憨直率真,说话不注意场合,这些特点恰恰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整篇小说通过细腻的对话描写与心理描写,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乡村闹剧,反映出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E.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城乡矛盾冲突。

2.小说开始写徐美红到农家过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本文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屈原在《离骚》中声明“                              ”,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者流放,也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2) 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刘禹锡《陋室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止:通沉烟:点燃的沉香。恼:撩惹。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图不能无望,代还    无望:没有希望。

B.锻炼严酷              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

C.弘图封还,具奏力谏    封还:缄封退还

D.弘图既谢政            谢政:辞官退休。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太子太保。

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

进太子太保。

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太子太保。

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

太子太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免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并没落井下石。

B.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

C.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才被重新起用。

D.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绝食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