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说历史,可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说历史,可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那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看来,小说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较靠得住的是历史家言。

然而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历史文献的人却凤毛麟角,“正说”的影响力,与“戏说”“大话”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呢?因为后者好看,前者难懂;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想满足趣味就难免“上当受骗”,要弄清真相就必须“硬着头皮”。这就矛盾,读者也就两难,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趣说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所谓“有文学修养”,就是要有文学感,这是一种体验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调的能力。

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

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相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关隘(历史条件)可能已荡然无存,可彼时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桩桩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取材于易中天《历史总是让人惦记》,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国演义》较之于《西游记》只是“走调”而未“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

B.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它记述的就是历史,所以称之为“大话”。

C.《三国演义》因包含小说家的加工与创造,是没冠以“大话”之名而有其实的“大话”。

D.《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巨著,有大视野、大场面、大气势,因而属于“大话”。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像《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小说,作者是可以因需编造的,而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则不可以编造。

B.作者认为,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相对来讲,历史家的话是比较靠得住的,而小说家的话是靠不住的。

C.人们要想弄清历史真相就必须读历史家的作品,要读历史家的作品就必须“硬着说   头皮”,此外别无它法。

D.趣说历史,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性条件,那就是他首先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也就是要有文学感。

E.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讲述历史,只有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才可能使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3.说历史主要有哪三类说法?其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

 

1.C 2.AC 3.说历史主要有正说、戏说(或“大话”)和趣说三类说法。(1分)“正说”真实、难懂、乏味。(1分)“戏说”不真实、好看(易懂)、有趣。(1分)“趣说”既真实,又有趣(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原文第二段说: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B项原文说:《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那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所以选项中“所以称之为大话”错误。D项,因果不当,原文没有依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A项“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则不可以编造”错。《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C项,原文中说可以有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分析主要内容,第一段说了最常规的“正说”最流行的“戏说”,另外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出自己的观点,“趣说”。分别筛选各自特点即可。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3道题)。(6分)

(1)《诗经·氓》中“            ”两句诗与前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成对比,借写桑叶衰败的景象,来比女主人公年长色衰,并引出下文的家庭变故。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以“      ”和“      ”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秋江月夜的景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向学生问志,先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说道:“            。”意即,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了自己“布衣”的出身,并以“            ”表明自己当时只想着能活下去,并不想做什么高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11分)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C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D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分)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进学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①为楹,而医师以昌阳②引年,欲进其豨苓③也。”

(选文有删改)

【注】①杙(yì):小木桩。②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该药可以长寿。③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一艺者无不             庸:任用

B.贪多务得,细大不          捐:抛弃

C.可谓其中而肆其外矣          闳:宏大

D.冗不治                     见:看见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

B.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搜求和继承它们

C.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竟然快要死了,有什么好处呢

D.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像那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在文中体现为国子先生针对太学生的质疑进行答辩。

B.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有才干,就会被任用。

C.国子先生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因此他的训诫受学生质疑。

D.国子先生认为他的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4.第二段中,学生从                        这四方面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了质疑。(4分)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部分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短文中的句子。(5分)

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取材于《国语·鲁语》)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连环计”。 

B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为救阿斗在长坂坡魏军阵营中七进七出的是张飞。

C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源自孔明出山后的战役: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D“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表现的人物是关羽,其中提到的“汉相”指曹操。

 

查看答案

蜀道供人行走,而青天不可攀登,但李白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下列与这一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雪》)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