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使我们难以忘怀,总有一些物令我们...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使我们难以忘怀,总有一些物令我们难以割舍,总有一些理想、信念或品格让我们一直坚守……

请以“你还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你还在我身边 你在我心里 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语文。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词藻来修饰你。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顶之豪情。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 那是你吗?语文。大观园的人情分离,桃园中的三结之义,西经路中的纷纷纠葛,义聚于一堂的豪情壮志。因为你在我心里,我读懂了无奈、团结、勇敢、义气!零落般的花就随它去吧,葬!给它一个完整的家;天下就随它分吧,战!给它一个美好的涅盘;妖怪就随他来吧,拼!给它一个痛苦的诠释;安就随他招吧,死!给它一个充实的辉煌。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篇篇名著化为铺路之石,垫着我通往成功。 那是你吗?语文。汨罗江水流更加凶猛,易水河畔夕阳更加红烈,浣溪之水更加澈亮。因为你在我的心中,我领悟了屈原的不束,叹服于刘邦的宏志,感慨于西施的别离。我怀揣着你,测量着心灵的密度,却觉格外沉重。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个个名人化为动力之源,推动我前进。 语文,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希望让你染红,我的梦想让你沾绿。 只因你在我的心里,我的语文,让我赢在2008!唱响在2008的天空。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作文题目,有材料,有题目,材料是隐含信息,限定了范围,令我们难以割舍的人,难以忘记的事物,一直坚守的理想、信念或品格等,写作时要把“你”具体化,不可模糊不清。“你”可以使具体可感的人或物,也可以是抽象的。写作时首先,审题精确,选材典型。其次,构思缜密,结构完美。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许多成语都蕴含深刻的哲理,比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行百里者半九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请任选一个你熟悉的蕴含哲理的成语,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要求理解准确、感悟深刻、阐述具体。

(2)描写雾霾来临或散去的景象,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要求描写细腻、感情真挚。

(3)某校校刊拟增设“走近文学大师”栏目,校刊主编请你从自己熟悉的文学大师中选择一位,结合其作品,写一段推介文字,让同学们了解这位大师。要求推介理由充分,介绍具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守  岁

①七十岁有个家,不如八十岁有个妈。家中有老母惦记,遂于年三十这一天,热烘烘奔回京西乡下老家过年。

②比之于老母,儿子也白发斑斑。见高堂音容俱爽,就感觉生身之处的柴门草舍,亦如同弘宇明轩那般豪壮。

③尘封一年的家谱,由儿亲手挂上;大门口的“福”字和对联,由儿的手张贴。老妈妈颠着一双小脚儿来回跟着跑。让她喜盈于怀的,就是儿子进家门后的这些表现。在祖宗的牌位下边摆上了供品,做好了团圆晚宴的一切准备。老妈妈以不减当年的洪亮嗓音,快活地宣布:“开饭!”

④其乐融融。室外的喧哗与屋内的轻盈笑语,汇成了一片。

⑤一炉煤火,升腾着快乐,将两间土屋炙得暖暖和和。

⑥按照乡俗,年三十的灯火不能熄。躺倒睡下了,灯光仍要保持彻夜通明。自己在土炕上躺倒,入了被窝,而思绪盘桓,不得安眠。身下的这一条土炕,曾有过自己儿时的尿迹,曾屡屡见过母亲盘腿坐在炕席上,给自己缝补衣裳。那时的母亲是青丝满头,面驻容光,虽则家庭贫穷,然处于生命旺季的母亲,对于隐乎胸间的人生期待,十分豁亮。

⑦“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从那一时起,从那个时刻看母亲一针一线地纳补鞋子和衣裳,就把心性养成。所观察到的母亲为儿付出的操劳,使自己早早地立下了报答柴门的志向。

⑧土屋内外,处处有母亲洒过汗水的痕迹,也处处有她体温的余香。由于她善持家务,度日节俭,当时的九口之家,吃,有的吃;穿,穿得上。未曾在灾年波及面甚大的民众缺粮时,发生大的家庭恐慌——这在贫穷的年代里,是何等的不易啊!她于中年之际,以无愧怍之心,送走了她的爹娘;又于贫寒岁月里,将四个儿郎培养成了读书人。欢欣与凄苦,都曾于两间土屋中发生,然而,那也是岁月给过来人酿造的琼浆。

⑨而今想明白了,为何四个弟兄轮番请她去住楼房,“享清福”,她一次次地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个农家院中埋藏着她太多的记忆,埋藏着她种植的希望。她就是庭院里那一棵老槐树啊,繁育了子孙,让一茬茬幼树长成,而她的那棵老树却仍于旧土上顽强地守望。她有放风筝人一样的打算,任凭风筝飞得再高再远,而经过她拽线的手,一个个出走的儿郎,也必然回归到她的身旁。

于幽思梦想之际,发觉炕之一端有声响。是母亲坐起来了,她又将一条新被子盖在了儿子的身上。此时,不能够惊动她,不能睁眼,要顺从她自作的主张。炕,已被柴草烧得很烫了,而又添了棉被,更觉如在暖炉里一样。现在,烫身的已不是那条土炕了,而是老娘之心。母子情深的一股暖流,让儿子在外闯荡变得麻木的心,竟松软起来了。——在母亲的眼中,儿子永远是婴孩,永远需要她的爱护。

“宁使身子受苦,不使脸皮受热。”这句话又是谁讲的?是自己的老娘。那是儿子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为公家做事,母亲时常的教导。而今,可以坦然相告:她养大的四个儿子,没有做出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没有一个被别人戳过后脊梁。

  寒门出孝子,寒门也抚育忠良。今时思量,人的一生,干啥都一样,但必须把心搁周正。不管前程走多远,永不失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还记得,有几副古联,对于修德润身极有益处。其一:读书好,种田好,学好都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其二: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其三:竹以虚受益,松因静延年。而横披皆可用“善是福源”四个字。将这几副对联领会深了,就不致发生心灵的恐慌。 

若将人比喻成庄稼,并把传世忠言作农家肥当养料看待,也有意思。那上述的几副联,便不是以科技手段合成、催植物疯长的“尿素”和“激素”,而是由庄稼秸秆还原、持久性高的底肥。有它作护身宝,可使生物物种的本色不褪。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感谢上苍,将我降生于柴门农家!

(取材于董华《守岁》,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点明老母的惦记是自己赶回老家过年的理由,“热烘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温暖。

B.头发已经斑白的儿子对母亲极其孝顺,让母亲居住的柴门草舍建得像弘宇明轩一般豪壮。

C.文中的母亲拒绝跟着儿子住楼房“享清福”的原因是她对自己所住的农家院有深厚的感情。

D.作者在幽思梦想之际发觉母亲又给自己盖了一条新被子,此时他太过困乏,所以没有睁眼。

E.文章以“过年”为线索,写所见所为所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与对家庭的热爱。

2.简要表述你对第段“烫身的已不是那条土炕了,而是老娘之心”一句的理解。(4分)

3.作者在结尾段感谢上苍将他降生于柴门农家,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其中的原因。(5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回答。(3分)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说历史,可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那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看来,小说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较靠得住的是历史家言。

然而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历史文献的人却凤毛麟角,“正说”的影响力,与“戏说”“大话”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呢?因为后者好看,前者难懂;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想满足趣味就难免“上当受骗”,要弄清真相就必须“硬着头皮”。这就矛盾,读者也就两难,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趣说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所谓“有文学修养”,就是要有文学感,这是一种体验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调的能力。

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

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相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关隘(历史条件)可能已荡然无存,可彼时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历史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桩桩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历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取材于易中天《历史总是让人惦记》,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国演义》较之于《西游记》只是“走调”而未“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

B.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它记述的就是历史,所以称之为“大话”。

C.《三国演义》因包含小说家的加工与创造,是没冠以“大话”之名而有其实的“大话”。

D.《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巨著,有大视野、大场面、大气势,因而属于“大话”。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像《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小说,作者是可以因需编造的,而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则不可以编造。

B.作者认为,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相对来讲,历史家的话是比较靠得住的,而小说家的话是靠不住的。

C.人们要想弄清历史真相就必须读历史家的作品,要读历史家的作品就必须“硬着说   头皮”,此外别无它法。

D.趣说历史,作者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性条件,那就是他首先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也就是要有文学感。

E.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讲述历史,只有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才可能使历史事件和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3.说历史主要有哪三类说法?其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3道题)。(6分)

(1)《诗经·氓》中“            ”两句诗与前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成对比,借写桑叶衰败的景象,来比女主人公年长色衰,并引出下文的家庭变故。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以“      ”和“      ”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秋江月夜的景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向学生问志,先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说道:“            。”意即,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了自己“布衣”的出身,并以“            ”表明自己当时只想着能活下去,并不想做什么高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11分)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C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D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分)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