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有一种消失令人无可奈何:淡出生活的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有一种消失令人无可奈何:淡出生活的邮筒,终将老去的亲人,一段无法挽回的错过……

对此你有何体验和感慨,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700字。

2.有人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你实验的某一领域,专家们曾经给出了200余种理论。要确定哪个是对的,该怎么办?”“不怎么办,继续做实验。”他说。

又有一次,有人问他:“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同怎么办?”他的回答是:“那就对了!”

你对丁肇中的回答有什么感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1. 逝去的时光 时光,在一阵喧嚣之后会变为沉寂,快乐的日子随着时光的脚步在渐渐远去。过去那些难忘的日子,总是梦绕魂牵,在心中留下了依依不舍的情结。 不经意间,翻阅那泛黄的日记,看着写满雨露沧桑的记忆,如同清风明月般的神秘与飘逸,感叹来去匆匆的岁月,霎那涌动的思潮,无论这样挽留,都无法记录拂袖而去的岁月,无力承载辛酸苦辣的回忆。 日子在不停的一页一页地翻着,季节在一季一季的转换,我在这寂静无聊,空虚寂寞中消磨者自己意志。颓废时,总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着种种借口和合适的理由,辩护着自己虚度光阴的无奈和困惑。不屑任何人的理解,萎靡不振,颓废消沉,消磨时光,亲手剪断自己的生命……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学会了习惯等待,让那无情的日子任意从自己的身旁溜走。日子也好像在和我们开着玩笑,它悄然的来到我们身边,又悄然的偷偷溜走。那些往日里的忧愁和悲伤,在逝水流年的涤荡下轻轻的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在记忆深处却日久弥香。在这样的欢笑中,自己渐渐的麻木,自己渐渐的消亡,生活的浪涛,涤磨去了年少懵懂的棱角,更不见了年轻时的勇气。我们慢慢的习惯了等待,在轮回中不知不觉的站回等待的原点,不知道这样的等待是否会有一个圆满的答案?这样的等待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许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中错过,期许着美好幸福,在失去后幡然醒悟。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错误! 面对飞逝的时光,我们更多的是回忆,怀念,感叹。我们怀念过去,是因为过去的时光里包含了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回来。正如一位朋友说的好:过去的、回不来。回来的,不再完美。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 岁月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挡,光阴的逝去你更无法挽留。逝去的美好,只能留给回忆,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过去的也不会再回来。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蓦然发现,原来的完美已经渐渐老去,逝去的美好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再也无法重写昨天。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本书,翻开那苍凉的扉页,涂抹了不堪回首的以往,那么下一页我们该如何书写翻阅?那逝去的光阴最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月很美,夜很静……时光去,空悲切,又怎奈何? 2. 学贵质疑 “怀疑论者是社会前进的力量。”美国国父华盛顿如是说。 华中科大校长鼓励学生质疑管理者,引来舆论的一片赞誉。所言者无不慨叹当今青年对当局的言听计从,缺乏质疑。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否!环顾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质疑者。上溯三千年前,孟子“民贵,社稷次之,君轻”的观点吹响了质疑君权神授的号角;明代李贽建立芝佛寺,宣扬启蒙思想,质疑传统儒学;清时康梁党人敢于质疑数千年面绵绝的封建制度,开启了清廷垮台的序幕;自五四以降,青年学生组建党派,抨击政府,质疑权威,直接促成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后亦有勇者,梁思成质疑北京市政府改造城市方案:他们都被称为“国家的良心”,难道这些不都是响当当的质疑者吗? 那为什么我们学生现在缺乏了先辈的精神,竟沦落到要让被质疑者呼吁质疑的地步呢? 究其原因,在中国,质疑者太难当了。 太多的压制质疑的力量充斥在我们周围。我们一旦说出什么,迎来的往往是被批判,被调查,怀疑你居心叵测,怀疑你图谋不轨,马寅初在提出人口计划生育时遭到严厉批判时曾说:“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时间过去四十年,我们周围还有相当多的人是以力压服的批判者。他们不但听不见质疑声音,而且千方百计消弭这种声音。 另一方面,纵是有人勇于质疑,不畏强权,他也会发现自己的质疑仿佛是一记记打向空气的老拳。鲁迅说过,战士最怕的不是千军万马,而是无物之阵。你的质疑不是被强有力地反驳,而是被冷漠地搁置;你的发帖不是被凶狠地删除,而是被一片赞誉声淹没;你的批判、发难不是被严厉地压制,而是被几个无聊甚至庸俗的笑话取代,这些时候,作为质疑者的你又会何去何从呢?你被淹没在笑声中,嘲笑、嬉笑、玩笑„„艾略特说:“这就是这个世界结束的方式,不是巨响,而是一片呜咽。”试问,若每次质疑到头来都是这样的结果,那又有谁还会愿意质疑,然后让自己从一个英雄变为一个小丑呢? 质疑?质疑!这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不缺少有勇气的质疑者,但缺少有勇气的聆听者!西哲有句名言:“当政府烧书时必须起来阻止,否则下一步他们就会烧人。”保护或创造良好的质疑环境,对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那么,那些反对质疑的人们,张开你们的耳朵,收起你们的棍棒,撕下你们的伪善,质疑之声不用呼吁,自会到来!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中给出了三种消失:淡出生活的邮筒,这种消失的实质是失去了应时价值的东西必然要走向消亡,落后的东西一定会毁灭;终将老去的亲人,这种消失的实质是光阴岁月的无法阻挡;一段无法挽回的错过,这种消失的实质是人生总会有错过的美好,每个人都会心存遗憾。这些消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令人无可奈何,也就是说,面对这些消失,我们无能为力,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倍加珍惜。“对此你有何体验和感慨”,则提示我们可以写记叙文,叙述关于这方面的深刻体验,也可以写议论抒情文字,书写对于这些消失的感慨。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 试题分析:材料中叙述了人们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两个问题。第一次问他:“在你实验的某一领域,专家们曾经给出了200余种理论。要确定哪个是对的,该怎么办?”丁肇中的回答是“不怎么办,继续做实验”。这一回答说明:经验、已有理论都代表的是过去,是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只有继续做试验,才能不断接近事情的真相。因此,这一回答可以解释为真知来自于不断的摸索。第二次有人问他:“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同怎么办?”他的回答是:“那就对了!”这一回答说明:如果实验与理论相同,那将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科学,只有推翻了旧理论,才能不断向前走。因此,这一回答可以解释为不能轻信经验,要敢于质疑。“你对丁肇中的回答有什么感想和思考”的提示则暗示了作文的议论性质,可以选定其中一面来立意,也可以综合两个方面:真理是在不断怀疑摸索中得出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为了迎接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使饱受雾霾困扰的举办地有一个良好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停产、休假、限号、周边配合等有力措施,广大市民也予以理解支持,“人工”地创造出了被网民戏称的“APEC蓝”,展现了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魅力和风采。

1.描写你眼中的“APEC蓝”。要求描写具体,富有文采。

2.代北京市政府拟一封致全体市民的感谢信。要求简明得体,感情真挚。

3.写出“APEC蓝”带给你的思考或启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雪花落在皇城根儿下

王丹枫

北京的冬天很神秘,用着猫样的轻柔,踩着猫样的细步,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许多南方的朋友跟我谈起北京时,总拿冬天的萧瑟和气候说事,特别是那些光秃秃的树枝,还有那冷得没心没肺的北风,让他们望而却步。当他们在盛赞南方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时候,说不定一场如幻如梦的大雪就悄然飘落在皇城根儿下。

每到深秋,我总喜欢踩在秋的尾巴上,把目光伸进冬天,北京的冬天,期待一场大雪落满京城。在北京,雪花哪天落下是不会提前告诉你的。说不准儿就在你一觉醒来之后,透过无字的窗户,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树裹银装,路没边界,远处的高楼大厦、树木河流,隐隐约约如在云里雾里,妙不可言。连平日里最不起眼的小矮屋,也变得漂亮异常,就像童话里的小房子,神秘而美丽。空气中飘浮着甜甜的味道,沁人肺腑;天空是少有的蔚蓝,清澈透亮,没有了灰蒙蒙的雾霭;人们瑟瑟发抖,却个个精神抖擞,像是集体遇到了什么喜事,笑逐颜开。这个时候虚伪与真实不再竞争,也不再粉饰,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晶莹剔透的冰雪里。

很多客居北京的人都承认,自己是从北京的第一场雪开始爱上这座城市的。因为雪可以让所有的建筑在一夜间变得沉静下来,让人有机会走进这座城市的内核,去真切认知每一种与温暖相关或者曾经相关的事物。

冬天的北京,雪花落下来之后,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把玩和回味。逛故宫最好的时候是下雪的午后,那时游人稀少,恰好显示出一个居住过二十四个皇帝的皇宫本有的威严和肃穆。踩着软绵绵的雪,走在通往午门空旷的大石板路上,仿佛可以和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话。有的时候,或许还能看到那些帝王将相,还有他们的嫔妃,浩浩荡荡地一路走来,向你微笑,跟你点头示好,好像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曾经一起住在这美丽的皇城里,没有勾心斗角,只有薄纱般美丽简单的日子。

落雪后的什刹海似乎永远都是北京最有情调的地方。树上挂着白雪,把枝条勾勒得很帅。坐在岸边某个酒吧的窗前,来一杯浓浓的热咖啡,毫无顾忌地想一些远远近近的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总之,在雪的抚慰里,时间已了无皱纹。

雪后的胡同最有老北京的气质。当白雪铺檐挂树,九曲胡同中生息的生命,总能勾起人万千联想。闲步其间,你可以听见那透着老北京风情的一声声京腔京韵,或者迎面遇见一个小伙子推着一车红彤彤的糖葫芦走过。再或许,就在某个拐弯处,一枚“炮弹”突然袭来,让你冷不防地就找回童年的时光。孩子们堆着雪人、打着雪仗,欢呼声、叫好声、拍掌声,一阵高过一阵的嬉闹声,震落了树上的积雪。

北京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盏盏柔和的灯光挂了起来,外面依旧是雪花飞舞,穿着衬衫薄裤坐在暖气片儿旁,饮着一杯清幽的绿茶,手里再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你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那个人。窗外无声无息的雪在夜的灵魂上轻盈走动,那种圣洁那种净美如海潮般向你涌来,慢慢浸入你的灵魂深处。

不过,在北京落雪的冬天,和朋友们在家里大口大口吃冰淇淋,就着花生米和几碟小菜,一盅一盅喝二锅头,最为过瘾。如果酒后能再来一只烤番薯,那就更妙不可言了。曾经只为等那勾起胃虫的喷香的烤番薯,我还在瑟瑟的北风中排起长队。买到番薯时,掰开一半,黄嫩黄嫩的番薯瓤,悠悠上扬的袅袅热气,顿时一种幸福的温暖流遍全身,直至血液的每一个分子。

在我的潜意识里,有雪的冬天,北京才能淋漓尽致地散发出它特有的魅力。我喜欢在雪停之后,“全副武装”,穿上厚厚的棉袄,漫步在雪的世界里,听脚下咯吱作响。我还喜欢把一片片雪花放到舌尖上,然后感受它在嘴里丝丝化尽,最后细细回味雪的味道。我更喜欢在身子很凉的时候,吃上一锅涮羊肉,即使撑得肚圆,也毫不理会吃后容易发胖的身体……

北京的冬天没有定义,只有因人而异。北京的冬天可以是寒冷的,寒冷到把心冰封,寒冷到把痛凝固,寒冷到连眼泪都会干涸。北京的冬天又可以是温暖的,温暖到让你想拥抱面前走过的每一个人。

冬天的脚印已经走得很深了,可雪还没有来。空劳牵挂这么久,耗不起了,等不及了,听之任之吧。但心底里却翘首企盼着和它随时相遇,然后大声说:北京的雪,你终于回来了!然后牵手坐下,在温馨舒适的幽居里坐下,听雪絮语,和雪交谈,于无意间聊起,雪,那几乎失踪了一个冬天的传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写南方朋友总拿北京的冬说事,表明他们看到的只是北京冬天的寒冷和不近人情的表面,这就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不仅把雪落皇城写得形神兼备,而且还强化了作者所要表现的欢悦和喜爱。

C.散文以时间为序,组串北京人细碎的冬天生活。从早晨一觉醒来到夜晚盏盏柔和的灯光挂起,叙述分明,线索十分清晰。

D.雪冷反倒处处透出入心的温馨,因为唯其冷才促人去寻觅暖、追求暖、营造暖。还因大雪的沉静和覆盖让人不见了寒凉。

E.雪是北京冬天的传奇。作者以欣赏的眼光和拥抱的姿态,描写了雪落皇城根儿的温馨画面,表现出北京冬日独有的情味。

2.请分条概括作者所感受到的雪落北京的暖意。(6分)

3.文章前面细腻地描写了雪落皇城的景致,末尾却说“可雪还没有来”,这是否矛盾?请提出你的观点并阐释理由。(5分)

4.结合事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北京的冬天没有定义,只有因人而异”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2014年以来,西非暴发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震惊了全球。罹患此病,会出现发烧、呕吐、疼痛、出血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最后会因失血过多、多发性器官衰竭死去。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其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埃博拉出血热在最初流行时,几乎造成90%以上的患者死亡。

传染病的传染性常常用“基本传染数”来描述,基本传染数越高,传染性越强。2003SARS的基本传染数大约为24,麻疹为1520,天花为35,埃博拉出血热为13~27

非洲人好食丛林中的野味,打猎得来的果蝠和猴子,容易寄生埃博拉病毒,从而增加感染机会。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比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和其他体液等。而当地民众不知道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因此仍然举行传统的土葬仪式。拥抱尸体,向死者祝福,然后入殓,使病毒有了一个更快捷的传播途径。因西非公共医疗系统的缺失,医院医疗条件差,多数情况下,诊治病人不在医院,而是在家里。这也是埃博拉出血热大规模流行的原因。

2014年,世界很多医疗机构都投入到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工作中。然而无论医生们多么努力,埃博拉出血热依旧在蔓延。“埃博拉出血热完全不存在,是政府为了获得国际援助而编造的谎言”,这样的谣言使深信谣言的人们继续食用可能被病毒感染的“野味”;“埃博拉病毒是由外国人传进非洲的”,这样的谣言使竭力防止疫情扩散的“无国界医生”无法进入疫区工作;“医生因恐惧不顾病人的死活”“医院会主动杀死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等谣言更使病人四处逃离,进一步加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埃博拉出血热虽然造成惊人的病死率,会使人急性发病且无药可医,但并不是不可防控的。

【材料二】

SARS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 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它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研究证明,人们喜欢吃的果子狸是SARS的一个重要传染源。非典刚暴发时没有什么防控措施,导致大面积扩散开来。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政府开始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发现、报告和公布疫情。针对疫情,中国进入了全民防控阶段。

为了及早发现疫情,政府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疫情监测网络,一旦发现疫情,会通过网络直报系统直接上报卫生部。同时在车站、机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采取检疫措施,使用红外热成像摄像机筛查发热人员,一旦发现疑似携带者,及早隔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机制,在防治非典疫情中逐步建立。SARS危机后政府还斥资加强CDC(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硬件建设,同时重视应急人才的培训。

SARS患者的平均死亡率为96%左右,最高可能达到14%~15%。非典爆发之初,谣言四起,人们在恐惧心理下纷纷抢购口罩、板蓝根……面对民众的恐慌,河南计生委印制了18万份宣传手册,利用县站、乡所、村室、学校、流动服务车等阵地,把正确的预防知识普及开来,为抗击非典斗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而香港抗击非典最实用也是最管用的经验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咳嗽时掩上嘴,不用不干净的手指摸鼻子和揉眼睛。

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中国就控制住了疫情。

1.下列有关埃博拉病毒和SARS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可致90%的患者死亡。

B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基本传染数高,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病毒。

C疫情暴发时,若不接触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人就不会染上埃博拉出血热和非典。

D埃博拉病毒主要是接触传播,SARS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以都要重视防控。

2.阅读材料一,概括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肆虐的原因。(4分)

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中国政府抗击非典的经验中,提取可用于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方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注释】①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2.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3分)

A.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B.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C.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D.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3.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裴让之传

裴让之,字士礼。年十六丧父,殆不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师友,或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欵,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计赃依律不至死。让之以其乱法,杀之。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之。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冢耶!”于是无敢言者。事奏,赐死于家。

(取材于《北齐书·卷三十五》)

【注】①神武: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后被封为神武皇帝,实并未在位。②静帝:东魏皇帝元善见,550年静帝禅位于高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不      胜:禁得住

B.广师友        延:邀请

C.遣部从事    案:追究,查办

D赐死于家      竟:竟然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3分)

A.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既懂礼仪又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成材,她含辛茹苦抚养幼弱的孩子,为他们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孩子们。

B.裴让之与杨愔关心很好,如果二人见面,就会整天清谈;杨愔常夸赞裴让之,并希望好友有好政绩。后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

C.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捕入狱,神武帝审问他时,他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的例子,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可尽孝的思想,并从侧面为弟弟开罪。

D.裴让之在齐立国时参与制定礼仪制度,皇帝想封他黄门郎,因有人说他身体肥胖而没被任用,就作了清河太守,短短一个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政治清明。

5.“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句中“弟”是指自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后值倾覆,                    ”的诸葛亮。(3分)

6.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齐书》说“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一是《北齐书》说“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在”后有“此”。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