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呼唤你的名字 靳小荣 下了雪,小区里草地屋顶都白...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

呼唤你的名字

靳小荣

下了雪,小区里草地屋顶都白了。中午喝完咖啡去洗脸,听见有人在长声呼唤孩子。最近有个奇怪的感想,走在路上总希望有人叫我一声。人总是这么不甘寂寞的吧。

最近的一次被人大声呼唤是邮递员送挂号信。下九区在武大靠湖的最边上,是个老得像被废弃被遗忘的小区。当时写地址时我就怀疑它是否还通邮政,因为它没有通常管这类事情的门房传达室。后来果然过了很久这封邮件都没有到,我想是丢了,只有换个地址联系对方重寄了。有几天,总是中午听见一个声音喊“净小龙虾——!净小龙虾——!”心里觉得有点奇怪,难道还有卖相对的“脏小龙虾”或“毛小龙虾”吗?直到一天中午,在等信的焦虑中我顿悟,这是在叫我!叫的是“靳小荣家——!”赶紧奔下楼去,果然是一个穿制服的邮递员,笑眯眯把邮件递给我签字,一点都没有不耐烦。我一面道歉让他喊了这么多天,一面问,你们送信都这样用喊的吗。他说,平信送到门口,挂号当面签收,上六楼麻烦,就在底下喊一声。我心想这太古朴了,也太不靠谱了。从此不敢用这个地址写信。

之所以对外面的叫声这样钝感,也是因为人们好久没有这样互相大声呼唤的习惯了。长妈妈给迅哥儿讲故事,说听见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千万不可答应,因为那是美女蛇,要来吃你的。现在的人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连名字也不随意让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呼喊了,跟古人防美女蛇一般小心。以前每次离家,已经走到小区的路上,母亲犹在窗口探出身子大声喊着我们的名字,问某某东西带了没有,回不回来吃饭。跟她说,不要这样,被邻居路人听见了不好。小区里这样安静,不可像在农村一样大呼小叫。

是的,呼叫可能本来就是农村生活的一个习俗。小时候,父母在远处的田野里出工,中午饭熟了,奶奶就站在门口,双手做个喇叭筒,大声喊:“正鄂嘞,可英嘞,回来吃饭唻————唻!”奶奶的声音高亢嘹亮,最后的尾音弯成个漂亮的虹形。马上远处就传来回答:“回——来啦!”到了中午,家家的呼唤声此起彼伏。我很羡慕大人们的呼叫简直是金声玉振,有时也自告奋勇地要喊。于是登上高处,像奶奶一样做个喇叭筒,扯起嗓子喊:“爸爸哎妈哎,回来吃饭嘞——”一喊出口就很沮丧。首先,我不能喊父母的名字,“爸爸妈妈”多了,谁知道是哪个孩子在喊爸爸妈妈?再说,我的声音单薄短小,没传出多远似乎就飘散了。于是大吸一口气再喊。不知喊了多少遍,听到父亲宽厚的嗓音吆喝着“回——来啦!”于是大功告成,跳下砖壁,喝杯粗茶润喉咙去了。

中午唤大人,晚上唤孩子。孩子们总是凑在一起玩得天昏地暗,夜深了也不回家。于是父母开始大声呼唤了,回来洗澡嘞,回来吃饭嘞,回来睡觉嘞……呼唤从村子这头传到那头,一个路过的伯伯说,××,你妈喊你了!这才恋恋不舍地作鸟兽散,跑回家去。没人敢多停留,一来可能孩子本来有听话的,二来怕回家棍棒伺候。除了在外面,在家里要你帮忙拿个东西,做点家务,放个牛打个猪草啥的,也是后院喊前庭,楼下唤楼上,你的名字是一天到晚被挂在嘴边叫的,所谓耳提面命是也。

现在的孩子不用大声呼叫了。有朋友说,自己的一对龙凤胎5岁了,第一次单独到小区游乐场去玩,大人站在楼上看还担心极了。现在孩子那么少那么金贵,坏人骗子那么多,大人很少敢离开孩子半步。孩子出去玩,大人坐在一边陪着,等孩子玩完了再领回家去。我们管这叫“遛孩子”。

家里也没有呼叫的声音。房子那么小那么紧凑,肚子咕咕叫几声家人都能听到,根本不用高声。以前,母亲一做好饭,就要大声喊开饭。隐在房间里工作的人,或许手上正有事还没做完,便很烦这一遍一遍的催促。在做饭的人,这当然是很大的委屈,饭菜凉了,味道打了折扣,自己的手艺没受到承认,有时还要麻烦再去回火热菜;后来做饭的人也就不叫了,抽油烟机一关,厨房的滑动门开,饭熟了。有空的话听到这声音就下楼来开饭,没空就都先工作等忙完再吃。

有时,走在校园里遇见同学,还会惊喜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同学是越小时越亲切,读到现在这样大年纪,互相之间也不免矜持客气。都是工作过再来读书的,以前都做过老师,互相之间也就以“老师”相称,在导师们面前便混淆了,分不清老师同学。到了后来,以前做老师的矜持慢慢退去,大家都回归到学生的身份,于是叫名字也顺口了。不过,这么大的园子,住得又分散,能偶遇的机会微乎其微。

于是,走在路上,人群中,有时我会幻听出有人在叫我的名字。谁呢?许是故事中那条美女蛇吧。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因为小区里下了雪,作者独自一人过于寂寞,所以特别希望有人呼唤她的名字。

B.作者认为城市居民更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所以才没有农村那样的大声呼叫。

C.文章深情回忆小时候在农村和“呼唤”有关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D.结尾段中的“幻听”和“美女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呼唤名字”的矛盾心理。

E.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形象地表达了对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2.文章第2段,作者写听错喊自己名字的这件事有什么作用?(5分)

3.为什么人们没有互相大声呼唤的习惯了?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1.答A得1分,答D得2分,答E得2分。 2.①证明人们好久没有互相大声呼唤的习惯了,以至于迟钝了。1分。②这种“职业呼唤”与作者渴望的呼唤差别很大,让作者担心。2分。③为下文写有关呼唤的经历和思考做铺垫。2分。 3.①现代人更加注重隐私。1分。②房子小,没必要。1分。③缺少安全感。2分。④生活节奏变快,生活方式越来越简单。2分。⑤人们对人际关系想法复杂,关系微妙。2分。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大了。2分。答出相关要点即给分,给满6分为止。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强加因果。C项,“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错误,作者渴望呼唤。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作用一般有两个方面,内容和结构。内容方面主要是写了……,表现了……;结构方面主要根据位置,本题主要是在开头,一般是为下文服务,可以是为下文……做了铺垫(或提供依据),可以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类题往往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角度或层面切入(从题目--“呼唤你的名字”、形象、细节、主题探究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也可依据题干指向,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结合创作的背景和意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从文本出发,得出合乎文本的结论(扎根文本,推断新的、合理的结论)。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完后面问题。

谜语的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中问与答的形式孕育着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把先人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谜语就产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都始于此。

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并走上了特立独行的发展道路。甲骨文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也正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是创作字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与字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思维本质上的逆反过程。因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多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

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果然是别开生面,别有雅趣,入了高境界。

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猜谜与制灯、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元宵猜谜也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中的智力狂欢。

谜语题材丰富,有字谜、物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简直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迷宫。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与文学的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比起单纯的诗句来,多了许多的曲折、故事和异想天开,这大大地打开了谜语的境界。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方法之体系,也是制谜、猜谜的理论概括与总结。

   (取材于《中国艺术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远古神话是谜语文化的源头,神话思维对谜语的产生有影响。

B.谜语应占卜文化而生,它继承了这种猜想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C.谜语是一种对祖先的文化问答加以游戏化的传授和衔接的文化形式。

D.宋代的“灯谜”丰富了谜语的表现形式,具有雅俗文化接轨的意义。

2.下列对谜语与汉字、文学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历代文人制作字谜的原则是彰显雅趣,别开生面。

B.创作谜语的基本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等“六书”。

C.汉字以形表意,字谜以意表形,两者是思维本质上的逆反。

D.谜语与单纯的诗句相比较,更赏心悦目,其境界也更为高远。

3.结合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谜语,并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谜语文化的认识。6分)

链接材料:

序号

谜面

谜底

少年不识愁滋味。(打陆游诗一句)

早岁那知世事艰

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打一《水浒》人物)

顾大嫂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打一日用品)

热水瓶

四山纵横,两目绸缪,富是他起脚,累是他起头。(打一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

2.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项诗句序号选出来,填写在【   】内。(4分)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3.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

  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         ”这两句,

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

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渐入佳境,“乐亦无穷”。如“山间之四时”:春来“      ”,入夏“      ”,秋日“风霜高洁”,冬至“水落而石出”,令人流连忘返。

③孔雀开屏美在尾,文章收篇好在巧。总的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简明有力,犹如《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一样:“            ”,留给读者豹尾劲扫的感觉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用典故,如写到刘裕,由他早年生活的遗迹联想到他两度挥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的功业。只是这样的英雄业绩“总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那“          ”供后人凭吊。

⑤在《师说》的作者韩愈看来,“古之圣人”是从师学习的榜样,因为“          ”,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⑥《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         ”两句,回顾抗金往事,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诵。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5分)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 止。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教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不答。异哉,此人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弃礼义,廉耻          捐:抛弃

B.年已十七,颇晓书      疏:文书

C.亦不愿汝为之          曹:等,辈,们

D.由佖之货也            黩:滥用

2.列语句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悉金马还之         在小足守矣

B.由佖黩货也         此人教子也

C.吾时俯不答         况为大臣无所不取

D.国家有不亡者乎     鲜卑语及弹琵琶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B.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使用金钱如同消耗粟米一样,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D.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所以贪财的人担任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①“鸡鸣不已于风雨”写出了“独醒之人”身处乱世,也会毅然决然发出正义的声音。

②古人治军以廉耻作为基础,将士们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便足以克敌制胜,保存自己。

③作者借颜之推讲述齐朝一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观点。

④作者倾向于杜甫的诗句是“安得廉耻将”。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蕴藏着作者的期许。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结尾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意思是说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这一认识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