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养孤长在其中    长:成年人

B尚复水旱之灾    被:遭受

C有者半而卖      贾:通“价”,价格

D三曰农功。      劝:鼓励

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1.A 2.C 3.D 4.(1)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3分) (2)提高粮食地位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高考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学过,我们可以联系教材,并结合原文语境来分析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A项,长:养育。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句子意思及表现的人物形象理解, ②原文是要使百姓“务农”,就要“贵粟”。⑤指从富人那里拿粮食给政府,那么就减轻了穷人的赋税,不是“贵粟”。⑥指政府向百姓强行征收赋税。故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D项,减轻贫民赋税不是“贵粟”的方式。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中句子注意“信、达、雅”的标准和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的原则,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固定词组的翻译、重点词语的意思、省略成分的补充。本题重点词语:人情、再、饥、贵、道、赏罚。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 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5) 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 当余之从师也, 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 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9)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0)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天寒地冻的夜晚,两只小鸡冻醒后望着皎洁的月光,天真地说:“要是我们能到月亮上溜冰那该有多好啊……”一旁的鸡妈妈听了,教训小鸡道:“以我尝遍的人生滋味告诉你们——你们以后的路会走得很苦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在江西崇仁县有座建于清朝的黄洲桥。黄洲桥是八墩九孔的石拱桥,样式美观,是当地的历史性地标建筑。黄洲桥地处县城交通枢纽,承载量极大,每天都会交通堵塞。虽经多次修缮,但黄洲桥损毁依然严重。黄洲桥目前已经被拆除,将在原址上重建现代化的仿古廊桥。

黄洲桥拆除重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句子,请选择按照语意排列最连贯的一组。(2分)

  ①在好友晒心情、发图片、道晚安时,第一时间点个赞。

  ②点赞,可说是互联网时代的微表情、新风景。

  ③点赞之“赞”,肇始于网络社区的“赞”功能。

  ④也可以在自己阅新闻、听音乐、看电视,举手之劳点个赞。

  ⑤轻轻一击、图标点亮,用户以这种间接直观的方式,表达对相关内容的喜爱或赞同。

  A.①③④⑤②    B.②③④⑤①    C.③⑤①④②    D.④②⑤①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以下题目。(2分)

宪法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制约的公权力容易被_______làn用,导致各种腐败。宪法既赋予公权力,同时又控制公权力,为制约权力提供有效的共识。从这一意义上看,宪法也是“限杈法”。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1分)

(2)划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