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②不以封疆之界,固国③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④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②域民:限制人民。③固:使动用法。固国:使国防坚固。④亲戚:指内外亲戚。畔:通“叛”。

(1)“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括。(2分)

(2)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4分)

取之而民不悦,则勿取……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2分)“得道”和“人和”。 (2)(4分)共同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孟子主张行仁政,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并且认为决定战争的主要因素是民心的向背,他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 试题分析:(1)小题可从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④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语句得出“得道”、“人和”的原因。(2)小题的回答一是结合材料内容总结,二是根据平时对孟子的了解综合回答,一定要突出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比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却不能胜利。(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又譬如,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所以说,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巩固国防,不能依靠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施行仁政,得到人心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一战立即就会获得胜利。 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家》选段,回答问题。

“真的”她问道,还带了一点不相信的样子。她疑心他在跟她开玩笑。

当然是真的。你看我什么时候说过谎话?”觉民正经地说,又回头看一眼站在旁边的觉慧,加了一句:“你不相信,可以问三弟。”

  “我并没有说不相信你,不过这个好消息来得太突然了,”琴兴奋地含笑说。

“好消息”是什么?琴听到好消息后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述相关情节。(5分)

(2)阅读下面《欧也妮·葛朗台》选段,回答问题。

欧也妮进房把烛火放在桌上,声音发抖地说“弟弟,我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你的事;但是要是你肯宽恕的话,上帝也会原谅我的罪过。”

欧也妮做了什么对不起她堂弟的事?紧接着发生了哪些事?请简述相关情节。(5分)

选(    )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高家捉鬼后的第二天,觉慧去看祖父,祖父一反常态,温和地和他说话,要他把觉民喊回来,说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了。(巴金《家》)  

B.乐山想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觉民向大哥觉新求助。觉新因为梅的死,不愿让觉民和琴重蹈自己的覆辙,他和三弟觉慧一起帮助觉民逃离了公馆。巴金《家》

C梅去世的消息传来,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巴金《家》

D.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得知后,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去世后的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E老葛朗台去世后,欧也妮继承了全部家产,她一次性支付了克罗旭整年的薪金,并在拿侬结婚时,包办了拿侬全套的嫁妆。(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诗题中的“九日”指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可以看出古代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2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2)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3)相与枕藉乎舟中,                       。(苏轼《赤壁赋》)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5)                       ,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6)                       ,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

(7)郡邑浮前浦,                       。(王维《汉江临眺》)

(8)                       ,一川碎石大如斗。(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15分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颇知属文               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            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            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         寓书:呈奏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契丹主待益厚               夫晋,何厌

B使牧马                   以其无礼

C筑城郭,立市里,处汉人    此知之,故欲往

D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并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延徽从契丹逃回后,向朋友王德明表达了重返契丹的想法,朋友表示支持。

D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3分)

(2)拊其背曰:“向者何往?” (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