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化经典阅读(6分) (1)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文化经典阅读(6分)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4)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师与商:师,即子张。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权:变通。

1.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在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比较贤能的问题上,子张要略胜于子夏一筹的。

B.孔子认为君子能团结一致而没有矛盾,而小人则都一样,不能够和谐地相处。

C.有子认为凡事都应该以和为贵,有不符合的就不去做,就算符合礼节也不行。

D.孟子认为偏执的人是容易为人所厌恶,因为他们抓住一点后就不管其他的了。

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孔孟的什么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

 

1.D 2.(1)中庸思想。(1分) (2)①是适中、适度的思维方式;②是以礼为原则的和谐调和,不盲目附和苟同;③是实事求是、通权达变的态度。(任答两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原文第四节,孟子说:“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让人厌恶的原因是“损害大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中庸思想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第一节根据“过犹不及”,可以概括出该思想的内涵是要适中;第三节“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由此可概括出“是以礼为原则的和谐调和”;第四节“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可看出此人不懂得变通。把三者组合分点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1)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2)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4)孟子说:“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此人”指的是谁?“不得已而用之”中“之”指的是什么计策?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请简要叙述。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飞为关羽报仇心切,下令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讨伐东吴。两位部将范疆、张达说一时难以置办,希望能宽限几日。张飞大怒,将二人绑缚,鞭背五十。范、张二人不服,当夜,趁张飞喝醉,杀了张飞,投奔了东吴。

B.黄忠因听了诸葛亮说老将无用,即提刀上马至军中,要与东吴交锋。他先斩东吴史迹,又打败潘璋。关兴,张苞劝其回营,黄忠不听。次日潘璋战不数合,拖刀便走。黄忠纵马追之,却中了埋伏,被马忠一箭射中心窝而亡。

C.马谡镇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叮嘱,拒绝王平劝阻,生搬兵法,屯兵山上。后被司马懿断了水道,军心大乱。司马懿乘机放火烧山,马谡败逃。王平力量单薄,救援不成,街亭被魏军占领。为明法度,马谡被孔明挥泪斩首。

D.诸葛亮第五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后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便推荐姜维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

E.诸葛亮初见魏延,就料其会反,便安排马岱卧底。并于临终前,给杨仪一个锦囊,交代其在魏延造反时打开。后魏延果真造反,杨仪按计行事,让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魏延一声还没喊完,就被马岱从背后一刀砍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采桑子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玉楼春  (宋)吴文英

  红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注]①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② 吴文英一生未第,以布衣游幕终身。本词是写给词友吴见山的唱酬相和之作。③大白:酒名。

1.两首宋词的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两词都以大雁自比,都借      

     的大雁,言自身            的情感,寄喻形象得体。(2分)(请用概括性词语回答。)

2.两首诗词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8分)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可以意于物   寓:寄托      B.亦以寓意焉耳   聊:姑且

C.然至其留意而不   释:解释      D.然而不复念也   去:消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儿戏害其国   有尺寸之地     B.轻死生重于画   与赢不助五国也

C.然人取去       天下笑         D.譬之烟云过眼   始臣解牛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阮孚之放也,而好        梁君臣之首

B.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忧劳可以

C.吾富贵而厚于书            以无入有间

D.庶几全其乐而其病也        盖失强援,不能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5.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3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3分)

解释加点词:虽然                              止: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分)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

(01)行宫见月伤心色,                         。(白居易《长恨歌》)

(02)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03)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04)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05)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06)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07)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08)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09)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10)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