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三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选文(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选文(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选文(三)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之季,俱遣使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常马行深雪中,马上举策试之,未及积雪之半。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天赐仙翁,以寤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太祖从之。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岁乙酉,荧惑犯尾,其占在燕,处机祷之,果退舍。丁亥,又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当名瑞应,已而亦验。有旨改赐宫名曰长春,且遣使劳问,制若曰:“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遂卒,年八十。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至大间加赐金印。
(选自《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若合一契 ②太祖深契其言
B.①虽趣舍万殊 ②趣使再至
C.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②固一世之雄也
D.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①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②况修短随化 修:修为,修养。
B. 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危险。
②举匏樽以相属 属:聚集。
C. ①金、宋之季,俱遣使召 季:先后交接的时候。
②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踣:跌倒
D. ①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 蹀:踩,踏。
②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 袭:继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齐彭殇为妄作 ②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
B.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
C.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②侣鱼虾而友糜鹿
D. ①天锡仙翁,以寤朕志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4..对选文(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丘处机十九岁时出家,皈依在王重阳真人门下,成为王真人嫡传的“全真七子”中的一员。
B.丘处机与十八名弟子一行不远万里,历尽艰辛,历经四年抵达成吉思汗驻地,他们此行意在止杀,为此甚至在雪地里都经常拿起经卷彼此讨论。
C.当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之术时,丘处机坦言关键在于清心寡欲。成吉思汗非但没有责怪丘处机,反而极为敬重他,赐给他虎符和玺书,尊称他为“神仙”。
D.凭着度牒,丘处机师徒借入教的名义拯救了大量汉人,受到百姓称赞。后,元太祖将丘处机所居道观改名为长春宫,并派遣使者慰问丘处机。
5..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3)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元史▪丘处机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读书人的喜爱。
B.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C.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 )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D.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以下两个题目,请任选一题作文。(60分)
题目⑴
请以“与 一起成长”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补全题目;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
题目⑵
诗人北岛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以“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方岩纪静
郁达夫
①方岩在永康县东北五十里。岩下街,在方岩的脚下。
②从岩下街起,曲折再行三五里,就上山;山上的石级是数不清的,密而且峻,盘旋环绕,要过一个钟头,才走得到胡公庙的峰门。
③胡公名则,字子正,永康人,宋兵部侍郎,尝奏免衢婺二州民丁钱,所以百姓感德,立庙祀之。至于我们的不远万里,必欲至方岩一看的原因,却在它的山水的幽静灵秀,完全与别种山峰不同的地方。
④方岩附近的山,都是绝壁陡起,高二三百丈,面积周围三五里至六七里不等。而峰顶与峰脚,面积无大差异 ,形状或方或圆,绝似硕大的撑天圆柱。峰岩顶上,又都是平地,林木丛丛,簇生如发。峰的腰际,只是一层一层的沙石岩壁,可望而不可登。间有瀑布奔流,奇树突现,自朝至暮,因日光风雨之移易,形状景象,也千变万化,捉摸不定。山之伟观,到此大约是可以说得已臻极顶了吧?
⑤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在学校里初学英文的时候,读到那一位美国清教①作家何桑②的大石面一篇短篇,颇生异想,身到方岩,方知年幼时少见多怪,像那篇小说里所写的大石面,在这附近真不知有多多少少。我不曾到过埃及,不知沙漠中的Sphinx③比起这些岩石来,又该是谁兄谁弟。尤其是天造地设,清幽岑寂到令人毛发悚然的一区境界是方岩北面相去约二三里地的寿山下五峰书院所在的地方。
⑥北面数峰,远近环拱,至西面而南偏,绝壁千丈,成了一条上突下缩的倒覆危墙。危墙脚下,离地约二三丈的地方,墙角忽而不见,形成大洞,似巨怪之张口,口腔上下,都是石壁,五峰书院,丽泽池,学易斋,就建筑在这巨口的上下腭之间,不施椽瓦,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更奇峭者,就是这绝壁的忽而向东南的一折,递进而突起了固厚、瀑布、桃花、覆釜、鸡鸣的五个奇峰,峰峰都高大似方岩,而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立在五峰书院的楼上,只听得见四周飞瀑的清音,仰视天小,鸟飞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向东展望,略见白云远树,浮漾在楔形阔处的空中。一种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袭向人来;朱晦翁,吕东菜,陈龙川诸道学先生的必择此地来讲学,以及一般宋儒的每喜利用山洞或风景幽丽的地方作讲堂,推其本意,大约总也在想借了自然的威力来压制人欲的缘故;不看金华的山水,这种宋儒的苦心是猜不出来的。
⑦初到方岩的一天,就在微雨里游尽了这五峰书院的周围,与胡公庙的全部。庙在岩顶,规模颇大,前前后后,也有两条街,许多房头,在蒙胡公的福荫;一人成佛,鸡犬都仙,原是中国的旧例。胡公神像,是一位赤面长须的柔和长者,前殿后殿,各有一尊,相貌装饰,两都一样,大约一尊是预备着于出会时用的。我们去的那日,大约刚逢着了废历④的十月初一,庙中前殿戏台上在演社戏敬神。台前簇拥着许多老幼男女,各流着些被感动了的随喜之泪,而戏中的情节说辞,我们竟一点也不懂;问问立在我们身旁的一位像本地出生、能说普通话的中老绅士,方知戏班是本地班,所演的为《杀狗劝妻》一类的孝义杂剧。
(摘编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
[注]①清教: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②何桑,今译纳•霍桑。③Sphinx,斯芬克斯,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④废历,即是阴历。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介绍了胡公的事迹,当地百姓对胡公爱戴有加,建立庙宇祭祀他,胡公庙也成为方岩一个很重要的旅游景点。
B.第④段描写了方岩附近山势的特点,峰顶与峰脚的面积差不多大 ,构成撑天圆柱体,峰岩顶上,又都为平地。
C.第⑤段说方岩的山水比南宗北派的画画和外国小说里描绘的大石面还要美,但和埃及的Sphinx相比则有所不如。
D.第⑦段写了演社戏敬神的场景,意在表明当地人受到胡公的庇佑,生活富足,但并没有很好继承胡公文化的精华。
E.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多用比喻的手法,喻体新奇独特,恰当使用烘托手法,写景状物可谓描摹入微、曲尽其妙。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为什么五峰书院要建在悬崖绝壁之上?(5分)
阅读下面《故都的秋》选段,完成文后各题。(12分)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如何理解“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2分)
2.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3分)
3.“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在颜色选择上,作者有怎样的审美取向?为什么?(4分)
4.题目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3分)
阅读下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马克思为什么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请结合上文分点加以回答。(4分)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有的版本用“轻轻抹去”,你主张用哪一个词?请简述理由。(3分)
3.揣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