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历史上,城与市是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两种事物。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历史上,城与市是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两种事物。这两个事物既曾结合在一起,融为一物(城市);也曾互相独立,或为无市之城,或为无城之市。“城”与“市”是反映不同事物的两个概念。

②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与形态,是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与形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其中的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在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既无城,更无市。到了后期,在距今7000年前后,修城之初,城墙内没有商品交换活动,没有市场。当社会组织由氏族变为家族,开始有了产品交换、商品交易和相关场所——市。此事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当国王在市的四周修筑墙垣,将商业和商人的活动限定在这个称之为“市”的小区域内活动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生。奴隶主生产方式促使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庄主经济使早已存在的、无城的乡村市场兴盛。地主制与商品经济相伴而行,城里的市场活动跨过市垣,扩散到全城,市垣被市场淹没了,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市垣和被它围起的那种“市”成了历史遗迹。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这个被称为“市”的围墙,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在空间上城与市同大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随着企业制与雇佣制的兴起,城里市场活动的范围又跨越城墙,扩散到全社会,那种原初的“城”也成了历史遗迹。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地区扩大到城墙之外,在空间上市比城大,甚至可以有市无城时,这标志市场交换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大体说来,无城无市和有城无市是原始自然经济的标志;城中有特定的“市”(区)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城区即市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③城与市的兴起,以及城与市关系的变化,是交换方式发展的结果。随着交换的发展,城中之市从无到有,市在城中作用从小到大,其地位从低到高,所占的空间,先是在一个被市垣围起来的范围之内,继则跳出市垣跑遍全城,又跳过城墙跑到城外,把城包围起来。市从蜷缩在城的边缘到位于城的中心,由城的附属物变成城的主体。在城与市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厚厚的市垣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高高的城墙也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市的自我扩散力量是人建筑的坚固市垣和高矗城墙挡不住的,也是人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挡不住的。市场依靠自身的力量开辟前进的道路,直至成为调配资源的基础。如果把历史比喻像一条长河,那么市场就是河中之水,它自然地流淌着,冲垮一切障碍,水到渠成。中国的市场经济,既不是从外国学来的,也不是某个人设计出来的,它是几千年来市场力量自我发展的结果。中国的市场经济植根于中国历史之中。

(选自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有删节)

1.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起作用逐渐扩大,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B.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处地位逐渐升高,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C.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占空间逐渐拓展,最终超越整个“城”的范围而扩散到全社会。

D.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具力量逐渐增强,最终超越整个“城”的实力而对其产生威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段紧紧围绕“城”与“市”的概念,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城”与“市”产生时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了二者之间既分且合的独特联系。

B.第段首先明确“城与市关系的演变”是社会关系中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之后依次剖析了城与市关系在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情况,以论证观点。

C.第段着重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力和规律,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和外来文化及政策因素无关,而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形态及规律,后一部分着重阐述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全文意在明确城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历史上,“城”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后期,而“市”作为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出现在距今5 000年前后。

B.奴隶主生产方式和庄主经济都得益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他们都曾经以各自的方式塑造过“城”与“市”的形态。

C.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市”的固有范围,市在空间上与城同大时,城市合一,表明市场交换关系进入商品经济阶段。

D.从有城无市到有市无城,可以看出,“城”与“市”关系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市场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开拓前行的历史。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划横线的部分就是就空间方面来说的,说“市”的范围越来越大,A中说起决定作用无根据,B说在城的发展中七支配地位也无根据,D说超越了“城”并且对其产生了威胁也没有根据。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有三个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中说“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城”与“市”产生时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错,C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和外来文化及政策因素无关”无根据,D中说“全文意在明确城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无根据,主要是说的“城”与“市”的关系。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文中说“奴隶主生产方式促使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庄主经济使早已存在的、无城的乡村市场兴盛。”也就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都得益于奴隶主生产方式和庄主经济,所以B说反了。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30 分)

女孩满怀感激地吃完老婆婆端给她的馄饨,眼泪止不住地流。“你怎么啦?”老婆婆关切地问。她忙擦眼泪,说:“我跟妈吵架,妈把我赶出了。你不认识我,却愿意煮馄饨给我说,比我妈还好。”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难道你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还抵不过我的一碗馄饨?”

女孩愣住了,赶紧回家,在村口一下就看到了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

读了这段故事,你有什么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要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姓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在语文必修2的课文中,我们随着几位作者游览了不少风景名胜。假如你到下列景点中的其中一处去旅游,请你在景点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体现出该景点的自然、人文景观特点,表达要鲜明、生动,不超过40个字。(4分)

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景区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赤壁景区

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山景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大革命失败以后,因为严酷的斗争现实使朱自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因而心里“颇不宁静”。

上个月,109名编剧就琼瑶女士起诉于正一案发表联署声明,表示在道义上支持琼瑶依法维权的主张,谴责一切抄袭、剽窃、非法改编他人作品。

记者从2014年9月出台的教育部高考招生新政中了解到,高考的考试科目不仅发生了变化,而且高校自主招生等方面也将有所调整。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4年10月底,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滩尖子的万达百货盛大开业,从早到晚商场里的购物者      ,充分显示出兰州市商贸行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甘肃省教育厅的领导指出,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这与育人质量的提高       

金融危机从发生到蔓延,经济学家曾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为世界经济走势画像。这给我们传达出一个信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      

诸葛亮       地坐于城楼之上,抚琴远望,只见司马懿在城下按兵不动,疑虑重重。

不绝如缕  息息相关  明察秋毫  安之若素

络绎不绝  休戚相关  明察秋毫  泰然自若

络绎不绝  息息相关  一叶知秋  泰然自若

不绝如缕  休戚相关  一叶知秋  安之若素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步(duó)    菌(xùn)    罪愆    砥砺    风姿绰约

(jù)     (zhào)   訾詈    猗郁    义愤填膺

(jí)      子(chuán)  肄业    袅娜    背道而弛

(lǐng)   (shì)     勖勉    贻误    闲情逸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