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

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5分)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国际法则(先占原则),相关资料(纳入版图),行使主权(有效统治)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换个问法就是从哪些证据方面可以证明画线的结论。所以在分析时,要从语段中,找出相同内容的语句进行分类概括即可。如文段第一句,是从国际法角度;第二句从历史相关资料,可概括为相关资料;第三句明以后的历代政府都行使主权,可概括为行使主权。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太原,古称并州。大约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古代,唐尧的部族活动于今河北省唐县至望都一带。对此,《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

那么,       ?何光岳先生在其名著《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不过,      。《尚书·尧典》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等,不一而足。据此,不少人认为,唐尧所以西徙,究其道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                ?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               。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

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

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

A.⑥②④③⑤①    B.⑥③②④①⑤     C.④②⑥③⑤①    D.④③⑥②①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不少市民无奈的抱怨:家里没有洒满阳光的阳台,在小区的公共区域又找不到适合晒被子的地方,“晒被难”成为不少市民发愁的事儿。

B.加强和改进文学评论工作,引领文学创作和广大读者的文学欣赏水平,纠正不良的创作倾向,是文学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C.近年来,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冲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D.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景点,推出新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先生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典章制度到文物知识都持之有故,一丝不苟。

B.在淘宝网上开服饰店三年多了,王芳一直诚实守信,一言九鼎,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C.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在教师心目中已泾渭分明,课堂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

D.李教授指导博士生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简明,不要繁文缛节,更不要模棱两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2010年,95岁的漫画家华君武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245幅漫画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1930年,华君武在浙江省立一中上学,他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校刊上发表,他平生第一次得到一块大洋的稿酬。这件事给了他很大鼓励,从此,他锲而不舍地创作漫画和投稿。1931年,16岁的华君武来到大上海在一家银行作小职员,用业余时间画漫画。当时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前辈齐聚上海办杂志。华君武自知资历太浅,就想了一个办法:画当时没人画的人物众多的漫画——大画。这方法使他一举有名,后来上海漫画界都知道,有一个“画大场面的华君武”。这个时期的华君武主要画市井俗态,叶浅予看到报纸上一幅华君武讽刺黄包车夫的漫画,就主动找到他说,你以后不要画这样的画了。华君武很快明白,身处随处是丑恶与欺压的上海,自己不该对普通劳动者如此不宽容。

1936年,华君武读了《西行漫记》,他非常向往书中的那个世界。两年后,他瞒着母亲,怀揣友人赞助的路费,只身艰难跋涉了三个月到达陕北。“那个时期大家都很年轻,有人吃不了那个苦就走了,但我一点都没有动摇过。我觉得延安虽然很艰苦,但很好,没有什么应酬,连名片都没有。”华君武说,“人应该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

延安的漫画家们办墙报做宣传工作,有年画、连环画、木刻、版画等等,可老百姓一看到君武的画,掉头就走了。君武受了些刺激,开始把笔触对准延安的人和事。1942年,君武与另外两人一起举办了漫画展,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因为人多拥挤,把门都挤坏了。画展中最受关注的是60幅讽刺漫画,如《准时到会的人》中,一个抽着烟的干部蹲在广场上等候开会,周围只有乌鸦在觅食,漫画讽刺了开会的人经常迟到。

抗日宣传画是君武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有批判意大利法西斯践踏他国领土的《一只魔怪的脚》、讽刺汪伪政权谄媚日寇的《肉骨头引狗》等。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君武调任《东北日报》主编,他最著名的“蒋介石肖像”《磨好刀再杀》惹怒了国民党当局,他因此被哈尔滨国民党特务组织以“侮蔑领袖”的罪名列入暗杀名单。

1953年,华君武找到了今后创作的方向——内部讽刺画,并在《光明日报》开辟的社会生活漫画专栏里每周发表一幅讽刺漫画。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创作内部讽刺画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人说:“现在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你就不能画点歌颂的?”但华君武认为,歌颂漫画比讽刺漫画更难画,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歌颂称不上是真正的讴歌,“我没那个本事”,他只好暂停了漫画专栏的创作。没多久,《光明日报》社长穆欣找到他,希望他继续画。华君武说,你要敢登我就敢画;穆欣回道,你要敢画我就敢登。就这样,专栏没有停掉。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判杜甫的《兵车行》不分正义和非正义。华君武画了《杜甫检讨》,批评学术界不顾历史事实、上纲上线的现象。画中的杜甫愁眉苦脸写检讨,面前的纸上写着“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文革”开始后,华君武首当其冲成为批判对象,“文革”十年,他没创作一幅漫画。

上世纪九十年代,君武开始在全国举办漫画展。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字样“大愚若智”的图章,还在每次画展的前言中都写:“在政治运动中,我也画了一些同志的漫画,在此我谨向他们致歉。”他晚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时有一张名片,名片居中是他手写竖排的“君武”三个字,左下角是电话号码,无头衔,无装饰。

相关链接

漫画主要是批评的艺术,不懂就没有发言权。(《〈华君武漫画展〉前言》)

我都是针砭时弊的,我没有画那个休闲漫画,我不画。(华君武自传《漫画一生》)

但凡他听见大到国际社会、小至街头巷尾发生什么事,他的讽刺漫画就会很快见诸报端,并且有着持久的生命力,70多年来一直如此;他从不“见异思迁”,也不怕自己挫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爱漫画,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

(《南方日报》2010年6月14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君武上中学时就凭借自己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得到了稿酬,这与他为漫画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有关。

B上海时期的华君武曾用漫画讽刺黄包车夫,但叶浅予主动和严正的提醒,使他明白了“只有懂得漫画是批评的艺术,才有发言权”的道理。

C《西行漫记》中描绘的延安生活,让年轻的华君武非常向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投身于 “那样的环境中”了。

D当华君武把漫画创作的笔触对准了延安的人和事后,他在三人画展中的60幅讽刺画备受延安文人关注。

E《光明日报》社会生活漫画专栏得以延续,是华君武和穆欣共同坚持真理的结果,表明当时的华君武并没有放弃针砭时弊的创作方向。

2.传记以君武的遗愿开篇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3.作为漫画家,君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各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为什么君武的讽刺漫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