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6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6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则胜负之,存亡之理        数:次数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于其身也,耻师焉

C.斯用兵效也             蚓无爪牙 

D.惜其用武不终也         攀援登,箕踞而遨

 

1.C 2.A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数:命数、运数。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实词意义的理解。要注意积累课本中的实词,迁移运用。解题时可以结合文意,将选项中的解释带入原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以:因为,介词。 B前“则”为承接关系连词;后“则”为转折关系连词。 C前“之”为结构助词,定语“的”;后“之”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D 前“而”为转折关系连词;后“而”为修饰关系连词。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划线的语句,续写两句话,要求:(1)续写的内容要以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为陈述的对象;(2)语意连贯,形象生动。(4分)

假如文学是一座园林,鲁迅就是园中的劲松,他的《呐喊》就是在怒吼的狂风中的阵阵松涛!

                                                                            

 

查看答案

简述宝玉挨打的起因。(5分)

答: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贾府四姐妹分别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将她们名字的首字合在一起谐音就是“原应叹息”之意,这预示了她们不幸的命运。

B.《边城》中无论是眉眼秀拔出群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的天宝,还是豪放豁达不拘小节的傩送,都信守着灵魂的纯洁,表现了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C.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义释曹操,两人夜宿于吕伯奢家中。曹操怀疑吕家人要杀自己,将他们全家杀死,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D.《老人与海》展现了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优雅风度。他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也仍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一个“硬汉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    

之强烈出乎意料。

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_______。

③即使现有的产品畅销,也要____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A.反应    无可厚非    未雨绸缪   B.反映    无可非议    防微杜渐

C.反映    无可厚非    防微杜渐   D.反应    无可非议    未雨绸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