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 古代文人即有为商家写春联者,鼎鼎大名的明代才...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

古代文人即有为商家写春联者,鼎鼎大名的明代才子唐伯虎便是其中一位。旧历年底,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营业经理刘文良先生恭请我撰一春联,“要有‘天地读书’等字眼在内。”在下就为他拟了一副力求通俗的对联:“每天读好书,         ”我的联作本甚平庸,平仄亦不规范,之所以敢拟,不过抛砖引玉罢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鼎鼎大名       B恭请      C在下     D抛砖引玉

2.下列为“每天读好书”所对下联,最符合文中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图书富百域    B囊括八方地     C天地称一统     D此地有良伴

 

1.B 2.D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要注意文体的得体和语体的得体,文体的得体要符合文体的特殊要求、注意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区分;语体的得体要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对象,以及尊卑的关系。此题中,B项,“恭请”为敬辞,不合语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对联,需要注意: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题可分析“每天读好书”这一上联,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但是,这却不影响它会建构一个信仰中心。

②儒教信仰缺乏宗教化的制度支撑,却制约于国家设置的宗教制度。

③这一信仰中心,它能够囊括所有中国人的信仰。

④这个信仰中心近似于“帝国隐喻”。

⑤所以,以儒教为主流的中国信仰,也同样缺乏严格的制度宗教中心。

⑥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缺失了一个制度化的宗教中心,却存在一个表达“帝国隐喻”功能的信仰中心。

A.③⑥⑤①④②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⑤①③⑥④     D.③④⑥①②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_______的海洋与广袤的陆地为中国提供了对外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②由于担心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投资者变得非常谨慎,这成为A股市场短期内反复________的主要原因。

③兴化市政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并_______进一步巩固扩大活动成果的意见建议,全面推进教育实践落实工作。

A①辽阔 ②震荡 ③收集      B①寥廓 ②振荡 ③收集

C①辽阔 ②震荡 ③搜集      D①寥廓 ②震荡 ③搜集

 

查看答案

请以“寻找精神支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注重真情实感,不得抄袭。(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小题。(20分)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我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你信不信?”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老瞎子的琴声却很乱……

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

“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老瞎子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有删改)

1.从故事情节上看,老瞎子对药方这个谎言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请作简要概括。(4分)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老瞎子”的形象特点。(6分)

3.老瞎子两次说“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前后有什么不同含义?(4分)

4.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内涵。(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以下小题。(8分)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节选自曹文轩《前方》)

1.文段中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表现?(4分)

2.文段引用大量古诗在内容上有何作用?4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