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包含以下两种含义: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教育。这不仅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发展教育则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公平则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总的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今这样一个教育资源有限社会中,仍存在实施的困难性,但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改革教育制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社会应为之追求的方向。 

其次,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但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以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在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性格等因素存在差异。教育本应以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高考这无形指挥棒的指导下,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单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理化知识强,事件经验缺乏”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当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多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所以说“因材施教”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最后,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善于自省、明于外察,别人身上好的品质和坏的方面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则应该加以分辨和取舍。进而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作老师。在中外教育史上,像孔子这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属罕见。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具有启发意义。

(节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删改)

1.和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小题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

B在先秦时期教育中,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现代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C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孔子还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D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使得教育越来越来倾向于单一化。

E.只有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4.下列关于“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B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C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5.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6.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北京大学创造机会鼓励学校保安队员学习。17年来,该校共有300名保安员获取了大学文凭。

北大帮保安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北大的一些课程也允许保安员们旁听,一些教授也非常喜欢好学的保安员,有的老师不仅向他们赠送书籍,还把自家的旧电脑送给了保安员,方便他们学习;另外,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都会给保安员们留出20个听课名额。

 

1.BE 2.D 3.(4分)(1)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促进教育公平,改革教育制度有重大的借鉴意义。(2分。教育公平1分,教育制度1分;(2)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这对扭转教育单一的局面,培养多方位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1分);(3)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对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启发意义。(1分) 4.(4分)(1)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1分);(2)“有教无类”指的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1分);(3)保安本身就是这个社会地位比较低的群体,但是北大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拒绝让他们入学。而且还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例如允许保安员们旁听、赠送书籍送电脑给他们、给他们留出听课名额,从而激励保安们努力学习。(保安身份1分,结合具体文本分析1分。如果学生只答教育公平这一观点最多给两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A.基本上是尊孔读经的入学教育;C.孔子没有在理论上提出;D.因果颠倒。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分析“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的叙述,需要逐项结合文意分析。题中,A.有教无类的思想;B.躬身实践的重要性;C.学习的目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结合文本中“首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其次,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具有启发意义。”等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本题要组织答案,可以根据“北京大学创造机会鼓励学校保安队员学习。17年来,该校共有300名保安员获取了大学文凭。”可以看出;另外,从文本中的叙述:“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教育。这不仅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本题结合这一内容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滕王阁序》)

(3)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4)看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杜甫

  客睡何曾著,  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   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   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   应悉未归情。

[注]同“着”,睡着。

1.有人认为“卷帘残月影”的“残”字用得精妙传神,请析其妙处。(3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形象。(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宋晟,字景阳,定远人。父朝用,兄国兴,并从渡江,皆积功至元帅。攻集庆,国兴战殁,晟嗣其职。既而朝用请老,晟方从邓愈克徽州,召还,袭父官。累进都指挥同知,历镇江西、大同、陕西。十七年五月讨西番叛酋,至亦集乃路,擒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吴把都剌赤等,俘万八千人,送酋长京师,其精锐千人补卒伍,余悉放遣。召还,复为都指挥,进右军都督佥事,仍镇凉州。

二十四年充总兵官,与都督刘真讨哈梅里,□地去肃州千余里,晟令军中多具粮糗,道疾驰,乘夜至城下。质明,金鼓声震地,阖城股栗,遂克之。收其部落辎重以归。自是番戎慴服,兵威极于西域。明年五月从蓝玉征罕东,阿真川,土酋哈昝等遁去。师还,调中军都督佥事。

二十八年六月,从总兵官周兴出开原,至忽剌江。部长西阳哈遁,追至甫答迷城,俘人畜□还。明年拜征南右副将军,讨广西帡幪诸寨苗,擒斩七千余人。又明年,总羽林八卫兵讨平五开、龙里苗,由是诸寨苗慑服。三十一年出镇开平,从燕王出塞,还城万全诸卫。

成祖即位,入朝,进后军左都督,拜平羌将军,遣还镇。永乐三年招降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五千人,获马驼牛羊万六千。封西宁侯,禄千一百石,世指挥使。

晟凡四镇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著绝域。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材,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即晟以便宜从事。晟尝请入朝。报曰:“西北边务,一□委卿,非召命,毋辄来。”寻命营河西牧地,及图出塞方略。会病卒,五年七月也。

(《明史·宋晟传》)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其精锐千人补卒伍       检阅

B.阿真川                 占领

C.道疾驰                 加倍

D.即晟以便宜从事         皇帝下令

2.填入下列“□”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与都督刘真讨哈梅里,□地去肃州千余里

②追至甫答迷城,俘人畜□还

③西北边务,一□委卿,非召命,毋辄来

A.其       

B.之       

C.其       

D.之       

3.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B.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C.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D.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晟因为跟从邓愈攻克了徽州,所以被皇帝召回朝廷,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

B.洪武二十九年,宋晟总领羽林八卫的军队讨伐平定了五开、龙里的苗人,又一次取得大捷。

C.明成祖登位后,在永乐三年招降了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的五千人,得到马匹骆驼和牛羊一万六千只。

D.宋晟曾经请求入朝,明成祖却要他管理西北边疆事务,没有朝廷召回的命令,不允许他擅自回京。

5.根据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质明,金鼓声震地,阖城股栗,遂克之。(3分)

②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材,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4分)

⑵文中说宋晟“威信著绝域”,请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可以直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⑤③②①    B④①③②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不分伯仲,中国小将能否最终胜出,关键在于拥有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

B针对学生返家、农村务工人员返乡等特殊情况,铁路部门采取提前预售和预留学生票相结合满足学生的购票需求

C随着迪拜与中国的各种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中文的需求越来越多,只要会讲中文,不需要什么学历就能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工资超过万元以上

D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许多大城市的警察局对警察使用枪支进行限制,即仅在被拘捕人表现出致人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威胁的情形下才能使用致命武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