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题。 女儿三毛 缪 进 兰 我的丈夫一向沉默寡言,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题。

女儿三毛

我的丈夫一向沉默寡言,他的职业虽然不是写作,可是有关法律事务的讼诉,仍然离不开那支笔。他写了一辈子。

我的二女儿在公共场所看起来很会说话,可是她在家中跟她父亲一样,除了写字还是写字,她不跟我讲话。他们都不跟我讲话。

我的日子很寂寞,每天煮一顿晚饭、擦擦地、洗洗衣服。我也不是想抱怨,而是,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回家来了,吃完晚饭,这个做父亲的就把自己关到书房里面去写公事。那个女儿也回到她房间里去写字、写字。

他们父女两人很投缘——现在。得意的说,他们做的都是无本生意,不必金钱投资就可以赚钱谋生。他们忘了,如果不是我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连柴也没得烧。其实我就是三毛的本钱。

以前她写作,躲回自己的公寓里去写。我这妈妈每天就得去送“牢饭”。她那铁门关得紧紧的,不肯开,我就只好把饭盒放在门口,凄然而去。有时第二天、第三天去,那以前的饭还放在外面,我急得用力拍门,只差没哭出来。她写作起来等于生死不明。这种情形,在国外也罢了,眼不见为净。在台湾,她这么折磨我,真是不应该。

最近她去旅行回来之后,生了一场病,反而突然又发痴了。我哀求她休息,她却在一个半月里写了十七篇文章。现在报纸张数那么多,也没看见刊出来,可是她变成了完全不讲一句话的人。以前也不大跟朋友交往,现在除了稿纸之外,她连报纸也不看了。一天到晚写了又写。以前晚上熬夜写,现在下午也写。电话都不肯听。她不讲话叫人焦急,可是她文章里都是对话。

她不像她爸爸口中说的对于金钱那么没有观念,她问人家稿费多少毫不含糊。可是她又心软,人家给她一千字两百台币她先是生气拒绝的,过一下想到那家杂志社是理想青年开的,没有资金,她又出尔反尔去给人支持。可是有些地方对她很客气,稿费来得就多,她收到之后,乱塞。找不到时一口咬定亲手交给我的,一定向我追讨。她的确有时把钱交给我保管,但她不记帐,等钱没有了,她就说:“我不过是买买书,怎么就光了,奇怪!”

对于读者来信,我的女儿百分之九十都回信。她一回,人家又回,她再回,人家再来,雪球越滚越大,她又多了工作,每天大概要回十七封信以上。这都是写字的事情,沉默的,她没有时间跟我讲话。可是碰到街坊邻居,她偏偏讲个不停。对外人,她是很亲爱很有耐性的。

等到她终于开金口了,那也不是关心我,她在我身上找资料。什么上海的街呀、弄呀、舞厅呀、跑马场呀、法租界英租界隔多远呀、梅兰芳在哪里唱戏呀……都要不厌其详的问个不休。我随便回答,她马上抓住我的错误。她这么怀念那种老时光,看的书就极多,也不知拿我来考什么?她甚至要问我洞房花烛夜是什么心情,我哪里记得。这种写书的人,不一定写那问的题材,可是又什么都想知道。我真受不了。

我真的不知道,好好一个人,为什么放弃人生乐趣就钻到写字这种事情里去。我叫她不要写了,不要写了。她反问我:“那我用什么疗饥?”有时候她也叫呀——“不写了、不写了。”这种话就如“狼来了!狼来了”,她不写,很不快乐,叫了个一星期,把门砰一关,又去埋头发烧。很复杂的人,我不懂。

对于外界的应酬,她不得已只好去。难得她过生日,全家人为了她订了一桌菜,都快出门去餐馆了,她突然说,她绝对不去,怕吵。这种不讲理的事,她居然做得出来。我们只有去吃生日酒席——主角不出场。

这一阵她肌腱发炎,背痛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还哭了一次。医生说:“从此不可伏案。”她说:“这种病,只有写字可以使我忘掉令人发狂的痛。”她一字一痛的写,一放笔就躺下沉默不语,说:“痛得不能专心看书了,只有写,可以分散我的苦。”那一个半月十七篇,就是痛出来的成绩。我的朋友们对我说:“你的女儿搬回来跟你们同住,好福气呀。”我现在恨不得讲出来,她根本是个“纸人”。纸人不讲话,纸人不睡觉,纸人食不知味,纸人文章里什么都看到,就是看不见她的妈妈。

我晓得,除非我飞到她的文章里也去变成纸,她看见的还只是我的“背影”。

                                                                 (节选自缪进兰《我有话要说》)

1.请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 (4分)

①其实我就是三毛的本钱。                        ②她看见的还只是我的“背影”。

2. 三毛母亲非常疼爱三毛,文章却满纸是怨,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分)

3.根据文中描述的三毛的生活方式,概述在某一领域内作出优异成绩之杰出人士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简要点评。 (6分)

 

1.①“本钱”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形象地表达了“我”作为三毛母亲的自豪感和支持三毛的成就感、满足感。(1分) ②“背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1分)三毛只执着自己的写作,很少正面关注母亲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三毛忘却亲情、不顾生死、忘情写作的嗔怪、担心。(1分) (学生答“背影”时如能想到朱自清的《背影》,那就是很语文味的思考和答案) 2.①从内容上看,以怨写爱,更好地表达了母亲对三毛的责怪、担忧和深爱;母女关系本身比较特殊,三毛执着写作,对母亲的感受关注很少。责之切,源于爱之深。(2分) ②从形式上看,以怨写爱,一反常理,给读者新鲜感,心理冲击力更强。 (2分) 如“给女儿送牢饭”,“受不了儿女问自己很多问题”,抱怨女儿写作时痴迷甚至“生死不明”的投入,传达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心与的写作对女儿的的影响,因爱而生怨,而怨又恰好表明深爱之情。(1分) 3.①对于自己的事业追求:执著、专注、忘我、痴迷、勤奋(任写一点,1分),如“她写作起来等于生死不明”,(1分)这份专著与执著是一个人在业界产生影响的必要条件(1分)。 ②对于世俗寻常生活:不懂世俗生活乐趣,(1分)如“她过生日,居然不去参加自己的生日酒席”(1分),没有生活乐趣,却能在写作上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做出一番影响的人必然有所失才有所得。(1分) ③对于家庭亲情:忽视亲情温暖,(1分)如“纸人不讲话,纸人不睡觉,纸人食不知味,纸人文章里什么都看到,就是看不见她的妈妈”(1分),因专注而忽视亲情之爱,会让家人痛苦,却也因成就而得到家人的理解(1分)。事业和亲情很难两全。 ④个人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充满矛盾,(1分)如“她没有时间跟我讲话。可是碰到街坊邻居,她偏偏讲个不停”,(1分)正是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才见出三毛文学的才华,才能在文学界有自己杰出的成就。(1分) ⑤个人生活方式上:缺少条理,杂乱无序,(1分)如“稿费来得就多,她收到之后,乱塞。找不到时一口咬定亲手交给我的,一定向我追讨”,(1分)因为精力全用在自己的事业中,追求创意。(1分) (评分要点:概述出特征一点1分,结合文本内容及点评1分,共2分;答出三方面内容即可得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具体方法如下:重点词语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等。第①句“其实我就是三毛的本钱”中的关键词是“本钱”,其本义是可以作为凭借的东西,句中说“我”是女儿的“本钱”,意思就是女儿的凭借,女儿的靠山,体现了身为母亲的骄傲和自豪。第②句“她看见的还只是我的‘背影’”中的关键词是“背影”,女儿只能看到母亲的背影,回归文本可以发现是因为三毛执着于创作,极少关注母亲的感受,从中也可以体现作为母亲的担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中说“三毛母亲非常疼爱三毛,文章却满纸是怨”,这种写法自有其妙处。这是从反面入手,形式上就比较新颖,而在内容上只因爱之深,所以才会责之切。文中的“怨”,一怨三毛过于投身写作,而忽略了与母亲的交流,二怨三毛全身心写作,忽略了对自身的关注,这种“怨”中更多的是对女儿的担忧和关心。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首先了解“生活方式”这一概念。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理解了这一概念,然后到文中找到三毛的生活方式,最后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C.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D.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E.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4分)

5.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①来投玉川子②,清风吹破武林③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④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注】①明月:一种外形似明月的茶饼。颈联中的“冰雪”也是茶的一种别称。②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此处作者用来指代自已。 ③武林:杭州的别称。④膏油:造茶者以膏油涂之,以欺骗不知茶者。

1.诗中描写的新茶有哪些特征?(3分)

2.“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咏茶的千古名句,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贼守,我越南昌□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节)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明朝武

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音xiòng,刺探,得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授刑部主事 寻:不久

B.出大江,安庆 薄:迫近

C.宸濠舟浅,仓卒易舟遁 胶: 粘住,搁浅

D.与论朱子格物大 指:拇指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吾欲以计挠□

②今九江、南康已□贼守

③我越南昌□相持江上

A.①之 ②为 ③与 B.①之 ②于 ③与

C.①其 ②为 ③以 D.①其 ②于 ③以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守仁年轻时就文武双全。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俘虏、杀伤敌人七千多。

C.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调兵遣将,准备直捣南昌,不料消息泄露,引起朱宸濠怀疑。

D.朱宸濠从安庆回师救南昌,连船结成方阵,官军放火烧船,活捉了朱宸濠。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3分)

②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4分)

6.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冠绝有明一代,影响深远。请依据选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其取得如此学术成就的主观原因。(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③④②⑥⑤① D②③⑤④①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