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熬: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的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说:“你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人群中有人走过来,指着彼得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鸣两次。

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自拟。

 

那方天空,蓝天依旧 “化蛹成蝶”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日后的绚烂让人羡慕不已;天空在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后,才能展现出美丽的彩虹。人生之路多磨难,唯有经历磨难后,才能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精彩的开端 一年级,一段历程,人生的起点。“A.o、e??”一个个生硬的拼音字母从孩子们的稚嫩的口中发出来,而我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用胆怯的目光看着老师,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对于我来说,那段时间如同噩梦一般难熬。但是,我没有服气,也咿咿呀呀的开始了最初的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也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心中那一方天空,在经历磨难、煎熬之后,一片湛蓝。 苦修的历程 七年级,旅途之中,一件件的“不幸”悄然降临在我的身边。我的挚友,我最爱的朋友,莫名的离开了我;我希望的天空,蒙上了厚厚的阴云,成绩一落千丈;爸爸的暴脾气、老师的叮咛训斥,让我手足无措??一时间,让我一度丧失了信心。 那段日子,痛苦与失去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应该珍惜现在,只有珍惜现在,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于是,放松了心情,重拾了信心,我又找回了从前的自己。正是因为熬,心中的那一方天空,依旧湛蓝。 辉煌的未来 如今,旅程接近尾声,没有更多的娱乐,没有更多的放松,也没有更多的假期??课程表被排的满满当当,初三的我们急促的奔波在宿舍、食堂与教学楼之间,桌子上的作业堆积如山,各种考试卷如同雪片般飘落而下,老师的谆谆教导好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面对着无味的初三,面对着难熬的初三,我在努力奋发,因为我知道,上天是公平的,付出越多,收获越多,美好的明天已经向我招手。因为心中明白,经得住苦熬后,心中的那一方天空,会依旧湛蓝。 人生旅途仍在继续,在旅途中磨难仍会很多,但我会用乐观、自信、坚持来提醒自己,无论遇到多少磨难,都不可以放弃,都要勇敢的熬下去。我会让心中的那方天空,湛蓝永久。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两则作文,第一则是材料加命题,第二则是材料作文。具体分析如下: (一)作文试题(1)(以“熬”为题目)解读 作文试题(1)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熬”的字形、字音、字义。第二层,将“熬”与“煎”进行比较,强调“熬”是“间接加热”,“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第三层,强调“熬”的效果:出好汤。 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 其一,吃透内涵。 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作文试题(1)中,材料所介绍的“熬”的字形、字音、字义属于工具书层面的含义,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 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 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 其二,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 “十年磨一剑”,戏剧家 “十年磨一戏”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作文试题(1)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转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3.文体不清。议论文中大段描写,记叙文中要素不明,表达项在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二)作文试题(2)(以“耶稣故事”为材料)解读 作文试题(2)采用《圣经》的一则故事为材料,需要考生把握故事的主旨,理清故事的脉络,分析故事人物,在此基础上选择立意的角度。 故事的主旨:要忠诚不要背叛(彼得角度),要学会宽恕与悲悯(耶稣角度)。 故事的结构与人物角度 彼得角度: 彼得两次忠诚表白。 第一次:“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第二次:“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忠诚的程度是递进的。彼得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绝对忠诚的人,超越一般众人和生与死。 彼得的三次否定。 第一次: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第二次: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第三次: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彼得的否定也是递进的,而且是越来越坚决。 由此我们看出人性中的怯懦、信仰的背叛、趋利避害式的自私与自保等等。同时,三次否定与前面的两次肯定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又看到彼得的说谎,一开始还有愧疚,最后已经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最后,“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苏,看到因背叛信仰所遭受的来自社会群体遗弃和来自个体内心的愧疚的双重惩罚。 耶稣角度: 耶稣是上帝之子,是肉体存在的神。所以,耶稣有着凡人没有的预知事情发展的能力。耶稣降临人间,具有与人共同的凡胎肉身,就是借自己的肉身成道,引领众人皈依基督。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耶稣对事物的预知和对人性的预知是同样到位的。所以,对于彼得将要背叛的行为,他选择了宽恕和慈悲;对于彼得背叛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选择了接受。 使女和人群的角度: 他们是指认彼得的证人,他们是被基督徒看成没有信仰的、愚昧的群体存在。从他们立场角度指正彼得,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假如他们不指正彼得,彼得可借此蒙混过关。也就是说,使女和人群不那么蒙昧而有点人道主义的慈悲,也就避免彼得背叛的悲剧。当然,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这个宗教史上有名的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并且材料要求“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使女和人群,非故事主体人物,从这一角度写作不是上策。 原因分析: 耶稣做出预言时,彼得回答得很肯定,但是最后彼得的行为没有挣脱耶稣的预言,和他的回答形成强烈的反差。原因在于: 1.彼得是人,不是神,他并非故意阳奉阴违,而是因对事物缺少预见性,不能预知事情的发展,也不了解人性在即将到来的生死考验面前的脆弱的存在。 2.彼得一开始的说话就显得比较极端、自我。对任何问题的思考不深入持重,不考虑前提条件,只是一味的从主观愿望出发,缺少智慧。 3.彼得三次否定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自私与怯懦、趋利避害的共性。 4.彼得的痛哭,说明彼得有羞耻之心,后悔之意,同时说明彼得的精神纠结,走投无路。他为背叛遭受的惩罚而恐惧,为保全生命,丢失信仰精神灵魂而痛苦。 据上述解读,作文试题(2)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彼得角度:忠诚与背叛 1.人性角度: (1)要正视(战胜)人性的自私与怯懦 (2)理性看待人的趋利避害的选择 2.人性与环境的角度 (1)两难环境,做好人性考卷。如,人在极端生存环境下的抉择——登山队员对于濒死者“救”还是“不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追风筝的人》,不同种族与信仰之间的人性矛盾冲突中的选择。 (2)特定环境,克服人性弱点。如:卑微与怯懦,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等。 (3)人性是开在环境土壤的花朵。人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变坏,人可以营造出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也可以影响人。要审视自己,修炼人性。 3.生死角度 (1)信仰忠诚与死亡相比,谁更重要? (2)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忠于信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高尚?比死亡更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 (3)权宜之计与至死不渝(如:李陵与司马迁) 4.彼得说谎的角度 (1)谎言与真相 (2)谎言产生的背后 耶稣角度: 1.悲悯与宽恕(对彼得) 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普通人如果有博大胸怀,悲悯众生的修养,一样可以站的高、看得远,学会宽恕与慈悲。整个社会戾气深重,更需要这种宽恕与慈悲精神。民族之间也是如此,慈悲与宽恕对增强我们人类存在的幸福感,化解人类之间的矛盾,秉承人道主义和对生命的尊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精神信仰灵魂的幸福感的追求也有积极意义。 2.生与死的选择(对信仰) 耶稣是上帝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成人之道。 普通人如果有信仰,一样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作出和耶稣同样的成道的选择。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6分)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在下面句子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一个字。要求这两个字词性相同,意思相反。(2分)

破山中贼____,破心中贼_____。

(2)下面这段文字讲述了两件事,请先将这两件事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在空白处用议论性语言写出比较分析的结果,50字以内。 (4分)

《民国老课本》里有一篇课文,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后来,我们的书里又曾这样说:“羊的全身都是宝,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毛可以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警惕科学

数理科学的代表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它建立在机械论、决定论、还原论的世界图景之上。牛顿时代有种说法——“上帝是一个钟表匠”,整个宇宙被看成一架机器,由一系列机械连接的构件组合而成,它是物质的,没有内在的生命,这是机械论;这架机器可以分离,拆卸,也可以重新安装,重新组合,这是还原论;只要掌握每一个部件的细节,就可以对整个机械的运行做完全确定性的计算和预期,这是决定论。按照这种机械自然观的世界图景,整部宇宙机器的运行遵循既定的、统一的物理规律;这些规律能够被人获知,写成数学方程;这些方程可以计算。数理科学试图通过计算,对大自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言;进而,通过其技术,直接对自然进行干预。于是,大自然成为人类研究、分析、计算、控制、改造、重构的对象。大自然失去了其曾经的主体地位,变成了纯粹的客体,人类则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权力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

然而,基于数理科学的技术与大自然有着根本上的冲突。数理科学的实际操作方式是:从自然之中切割出一个局部,忽略这个局部与其它部分之间的关联,建立理想化模型,再用数学方程来描述这个局部,此所谓科学规律。美国科学哲学家约瑟夫•劳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实验室中的地方性知识。人们把基于实验室的科学技术强行应用于大自然(“大自然的实验室化”),必然要对自然的整体性进行破坏。大自然也不会甘于“被”的命运,在整体上不会服从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人类行为在长时段导致的后果,就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如果我们从有机自然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对于当下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会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描述。

地球生物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种生物共同演化,彼此相连,地球上的物质相互转化,达成动态平衡。从寒武纪算起,生命的历史大概有五亿年,生物圈里各种物质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则有五亿年之久;从人类出现算起,也有大概一百万年。

在传统社会,人类所用的材料都是大自然已经有的物质,从自然中来,也能回到自然中去。进入工业文明,则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造的物质。尤其是在化学工业产生之后,人类大大地改变了地球上的物质的化学组成。而这些人造的东西,比如苯和甲基叔丁基醚这样的物质,从来不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一部分,也无法正常地加入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并且必然会干扰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

人类目前大量生产的化工产品,有些是自然中从来没有过的,有些在大自然中只以特定的量存在于特定的场合。人类的身体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物质,人类的身体之中,也没有消解这些东西的酶;大自然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物质,大自然中也不存在对应的消解这些东西的微生物群落。所以它们注定会危害生物体的健康,危害环境,最终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紊乱。

一项科学的技术在应用之初,它的好处是当下可见的。而其负面效应则很难马上就被人知晓。原因大致如下:有时候,负面效应要很长时间之后才能被人认识到;有时候,负面效应是分散的,并不集中表现为单一的效应,难以找到责任者;还有很多时候,负面效应的承担者与正面效应的享受者不是同一个人群,比如享受者是城市白领,承担者在生产第一线;更有很多时候,负面效应的承担者并非是人,而是自然环境,不会说话;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承担者尚未出生,因为其影响在很久以后才会显现。由于负面效应显现的迟滞性,它一旦显现,就已经晚了。并且,一经显现,就不可逆。

当我们对科学及其技术的认知发生变化之后,当我们对科学及其技术的整体判断发生变化之后,我们对科学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要发生变化。

要警惕科学,要警惕科学家!当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发明了一个什么新奇的玩意儿,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欢呼,不应该是歌颂,而应该是警惕。惟此,才有可能把科学及其技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阻拦在其尚未发生的时候。

                                                        (选自《读书》2012年第11期,有删节)

1.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大自然也不会甘于“被”的命运,在整体上不会服从人类从局部的简化的自然中获得的规律。

2.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如果把这一段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5分)

3.我们一贯倡导“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作者却让我们“警惕科学”,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题。

女儿三毛

我的丈夫一向沉默寡言,他的职业虽然不是写作,可是有关法律事务的讼诉,仍然离不开那支笔。他写了一辈子。

我的二女儿在公共场所看起来很会说话,可是她在家中跟她父亲一样,除了写字还是写字,她不跟我讲话。他们都不跟我讲话。

我的日子很寂寞,每天煮一顿晚饭、擦擦地、洗洗衣服。我也不是想抱怨,而是,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回家来了,吃完晚饭,这个做父亲的就把自己关到书房里面去写公事。那个女儿也回到她房间里去写字、写字。

他们父女两人很投缘——现在。得意的说,他们做的都是无本生意,不必金钱投资就可以赚钱谋生。他们忘了,如果不是我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连柴也没得烧。其实我就是三毛的本钱。

以前她写作,躲回自己的公寓里去写。我这妈妈每天就得去送“牢饭”。她那铁门关得紧紧的,不肯开,我就只好把饭盒放在门口,凄然而去。有时第二天、第三天去,那以前的饭还放在外面,我急得用力拍门,只差没哭出来。她写作起来等于生死不明。这种情形,在国外也罢了,眼不见为净。在台湾,她这么折磨我,真是不应该。

最近她去旅行回来之后,生了一场病,反而突然又发痴了。我哀求她休息,她却在一个半月里写了十七篇文章。现在报纸张数那么多,也没看见刊出来,可是她变成了完全不讲一句话的人。以前也不大跟朋友交往,现在除了稿纸之外,她连报纸也不看了。一天到晚写了又写。以前晚上熬夜写,现在下午也写。电话都不肯听。她不讲话叫人焦急,可是她文章里都是对话。

她不像她爸爸口中说的对于金钱那么没有观念,她问人家稿费多少毫不含糊。可是她又心软,人家给她一千字两百台币她先是生气拒绝的,过一下想到那家杂志社是理想青年开的,没有资金,她又出尔反尔去给人支持。可是有些地方对她很客气,稿费来得就多,她收到之后,乱塞。找不到时一口咬定亲手交给我的,一定向我追讨。她的确有时把钱交给我保管,但她不记帐,等钱没有了,她就说:“我不过是买买书,怎么就光了,奇怪!”

对于读者来信,我的女儿百分之九十都回信。她一回,人家又回,她再回,人家再来,雪球越滚越大,她又多了工作,每天大概要回十七封信以上。这都是写字的事情,沉默的,她没有时间跟我讲话。可是碰到街坊邻居,她偏偏讲个不停。对外人,她是很亲爱很有耐性的。

等到她终于开金口了,那也不是关心我,她在我身上找资料。什么上海的街呀、弄呀、舞厅呀、跑马场呀、法租界英租界隔多远呀、梅兰芳在哪里唱戏呀……都要不厌其详的问个不休。我随便回答,她马上抓住我的错误。她这么怀念那种老时光,看的书就极多,也不知拿我来考什么?她甚至要问我洞房花烛夜是什么心情,我哪里记得。这种写书的人,不一定写那问的题材,可是又什么都想知道。我真受不了。

我真的不知道,好好一个人,为什么放弃人生乐趣就钻到写字这种事情里去。我叫她不要写了,不要写了。她反问我:“那我用什么疗饥?”有时候她也叫呀——“不写了、不写了。”这种话就如“狼来了!狼来了”,她不写,很不快乐,叫了个一星期,把门砰一关,又去埋头发烧。很复杂的人,我不懂。

对于外界的应酬,她不得已只好去。难得她过生日,全家人为了她订了一桌菜,都快出门去餐馆了,她突然说,她绝对不去,怕吵。这种不讲理的事,她居然做得出来。我们只有去吃生日酒席——主角不出场。

这一阵她肌腱发炎,背痛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还哭了一次。医生说:“从此不可伏案。”她说:“这种病,只有写字可以使我忘掉令人发狂的痛。”她一字一痛的写,一放笔就躺下沉默不语,说:“痛得不能专心看书了,只有写,可以分散我的苦。”那一个半月十七篇,就是痛出来的成绩。我的朋友们对我说:“你的女儿搬回来跟你们同住,好福气呀。”我现在恨不得讲出来,她根本是个“纸人”。纸人不讲话,纸人不睡觉,纸人食不知味,纸人文章里什么都看到,就是看不见她的妈妈。

我晓得,除非我飞到她的文章里也去变成纸,她看见的还只是我的“背影”。

                                                                 (节选自缪进兰《我有话要说》)

1.请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 (4分)

①其实我就是三毛的本钱。                        ②她看见的还只是我的“背影”。

2. 三毛母亲非常疼爱三毛,文章却满纸是怨,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分)

3.根据文中描述的三毛的生活方式,概述在某一领域内作出优异成绩之杰出人士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简要点评。 (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

前两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C.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D.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E.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4分)

5.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