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比德说”的关键在于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种品德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开创了儒家比德的先河。先秦儒家比德的言说方式不同于单纯的逻辑说教,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隐喻修辞,而且是一种真善美圆融的思维方式。比德审美观,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审美意识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

——山水诗画,后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节录自张晓光《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比德”是周秦以后人们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的一种审美观。

B儒家比德的言说方式不是一种文学的隐喻修辞,而是一种真善美圆融的思维方式。

C“比德”观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D从仰韶文化时期一直到晋宋,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都同实用感相分离了。

E王羲之和宗炳酷爱描山画水,他们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

2.下列各诗句,不符合“比德”审美观的一项是(3分)

A.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氓》)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第一段中所举的欧洲原始洞穴画、我国仰韶彩陶和周秦以后三个例子有何作用?请作具体说明。(4分)

4.为什么说“比德”审美观和“畅神”审美观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审美意识的进步和觉醒?(4分)

 

1.A.C 2.C 3.(4分)具体说明了人类审美意识经历了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的转变,(2分)从而论证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这一观点。(2分) 4.(4分)因为“比德”审美观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所以是审美意识的进步;(2分)“畅神”审美观肯定了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所以体现了审美意识觉醒。(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原文是“不仅仅是……而且是”;D项错误在于扩大了范围,应是从周秦到晋宋;E项错误在于所涉及的内容与王羲之无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内容知道“比德”审美观的具体含义。文本第二段一开头就解释了“比德”审美观的含义:“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根据此段文字的意思,不难知道,C项的诗写的是自然风光,也没有寄托作者关于做人品德的思想,所以与“德”无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这几个例子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文本第一段开头就提出本段中心论点:“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这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审美意识经历了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的转变,因此起到了论据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先找出文本中关于论述“‘比德‘审美观和’‘畅神’审美观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审美意识的进步和觉醒”的相关文字,然后再加以归纳。相关内容在文本最后三段。文本先说“比德审美观,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审美意识的进步”(在倒数第三段),再说“‘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并且说“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审美意识的觉醒”。根据以上内容,即可归纳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怀良辰以孤往,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兮辞》)

(2)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3)逮奉圣朝,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

(4)富与贵,                                ,不处也。(《论语·里仁》)

(5)富贵不能淫,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海旅次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①曹松,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福建、广东一带。②越王台:广州著名古迹。③裁,剪断。

1.请简述第二联的意思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分

2.请分析尾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璟,邢州南和人。璟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

璟寻迁左御史台中丞。张易之与弟昌宗纵恣益横,倾朝附之。昌宗私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言涉不顺,为飞书所告。璟廷奏请穷究其状,则天曰:“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璟曰:“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则天不悦。内史杨再思恐忤旨,遽宣敕令璟出。璟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擅宣王命。”则天意稍解,乃易之等就台,将加鞫问。俄有特敕原之,仍令易之等诣璟辞谢,璟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

    开元初,征拜刑部尚书。其秋,驾东都,次永宁之崤谷,驰道隘狭,车骑停拥,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并失于部伍,上令黜其官爵。璟入奏曰:“陛下富有春秋,方事巡狩,一以垫隘,致罪二臣,窃恐将人受艰弊。”于是遽令舍之。璟曰:“陛下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由于下。请且使待罪于朝,然后诏复其职,则进退得其度矣。”上深善之。

(选自《旧唐书·宋璟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犯颜流贬                 缘:因为

B昌宗私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   引:邀请

C易之等就台               收:拘捕

D其秋,驾东都               幸:幸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璟耿直有气节,学识广博,善于写作,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做官正直,武则天非常器重他。

B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谋逆的话,让张说作证人。张说将要去朝廷作证的时候,宋璟告诫他,人的名誉和道德是最重要的,不要诬陷好人求得自己免罪。

C则天不同意追究易之等人的罪,宋璟不顾安危坚持劝说,他认为易之等人虽然在案发前自首,但他们犯的是谋反罪,不能原谅。

D皇帝出巡,因为马路狭隘,发生了车马拥堵事故,皇帝下令罢免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的官职。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俄有特敕原之,仍令易之等诣璟辞谢,璟拒而不见

(2)陛下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由于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上古之世,人民少禽兽众,人民不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巢,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修古,不法常可,世之事,因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不禽兽虫蛇            胜:堪,能承受

B天下大水,而鲧、禹      决:决定

C是以圣人不修古            期:日期

D常可                    法:法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论世之事,因之备          构木

B构木为巢避群害            钻燧取火化腥臊

C曰燧人氏                皆守株类也

D人民少禽兽众              汤、武征伐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B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②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     ③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     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⑤在中国,家训的产生和发展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A⑤②④③①        B⑤④③①②        C②⑤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