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须教有疑 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读书须教有疑      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们轻信的习惯。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的逻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是不能少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也别自己蒙自己。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他作《王安石(荆公)传》,为了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了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他发现,《宋史》记载的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盾”。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多为反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梁启超则“一一详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自己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质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来”,又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历史上许多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籍早已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192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20条。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为例,他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迹”,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再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并非历史虚无主义。或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

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盲目崇拜,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或一番事业,少不了这份知性。

D读书要有点怀疑精神,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但读书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E.读书中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质疑的精神更重要,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但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

2.关于“读书须教有疑”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有点怀疑的精神,对书中所言不要轻信,要多问个为什么。

B.人要在读书中,做到不被别人蒙蔽,不被自己蒙蔽,单靠怀疑的精神还是不够的。

C.作者以梁启超对他本人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现身说法的事为例,告诉我们读此书的时候,要有怀疑的精神。

D.读书只要做到“有疑”,也就掌握了读书的辩证法。

3.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并写了戴震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4.著名学者吴组缃的儿子吴葆刚告诉他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吴组缃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说这东西没营养呢。这个事例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1.(5分)D.E 2.(3分)D 3.(4分)作用是:①做论据,证明“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这个论点。(2分) ②孟子、戴震这两个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一个例子春秋战国的,一个例子清代的,都是历史名人,用这两个例子证明论点,更有可信度,更有说服力。(2分) 4.(4分)答案要点:体现了“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这个观点,(1分),这观点要求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1分)吴组缃先生对于杂志的说法并没相信,这是一种怀疑精神的体现,(1分)他不仅不相信,还能马上用大熊猫的例子去印证自己的说法,这说明他不仅有怀疑的精神,更有质疑的能力,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体现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的这种读书的辩证法。(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这陈述有错,原文的信息是:“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可见人要做到不被蒙蔽,有多个因素,不仅仅只是“怀疑的精神”;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陈述有误,原文信息是:“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选项信息漏掉了修饰词语“有些”,这样选项信息和原文信息就不能等同;C选项信息“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有误,原文的信息是“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选项信息对“人性本善”这个概念的陈述范围缩小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原文的信息是“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也就是说读书的辩证法除了“有疑”,更要做到“无疑”,读书不能够为了怀疑而怀疑。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第一段的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观点“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然后用了孟子的话并写了戴震的事来证明这一观点,二者一个理论论据一个事实论据,一古一今,使得文章的观点有了较强的说服力,增加了可信度。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杂志上所讲的内容就是指文中所说的书本上的知识,吴组缃以“熊猫只吃竹子,却长得胖乎乎的”为论据进行反驳,就体现了文中的观点: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应该有一种质疑的精神,要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此题是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延伸拓展,解答此题需要准确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能就作者观点作拓展探究,应用于实际。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夫仁者,                            。”《论语》

(2)又有清流激湍,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

(4)            __。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哪个字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3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时密于军中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

及王世充出城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在偃师城北。世充来袭雄信营,密遣知节及裴行俨助之。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武德二年,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领兵在其阵,与秦叔宝等马上揖世充曰: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之。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封七百户。

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表请乞骸骨,许之。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建成、元吉:秦王李世民的兄弟。 贺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密于军中勇士尤异者八千人     简:挑选

B.与密同在北邙山上               营:安营,驻扎

C.之于高祖                       构:陷害

D.请乞骸骨,许之                 表:奏章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     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

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

A.以                         B.而       

C.以   为   乃                   D.而  因  则

3.下列各组中,停顿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世充器度浅/ 狭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B.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岂是/ 拨乱主乎

C.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誓/ 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D.世充 /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 誓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咬金有胆识。他在隋朝大业年末社会动乱之际,组织聚集了数百人来保护乡人,防止其他盗贼来侵犯。

B.程咬金被李密委任为内军骠骑,统领内军八千人。他的队伍都是猛士,可抵挡百万人马,他也因此蒙受特殊待遇。

C.程咬金几易其主。李密被败后,被王世充所得,后又与秦叔宝商定,离开难成乱世英明之主的王世充,转而投奔秦王,在秦王手下建功颇多。

D.程咬金在唐朝有功劳也有过失。他帮助唐太宗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朝廷立下功勋;但是后来因罪被免官,而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岐州刺史。

5.(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3分)

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4分)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程咬金有远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                    。可是,即使如此,              ,因为           。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人,           。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

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A.②④①③⑤    B.②⑤③④①   C.④②①③⑤   D.⑤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某当红歌星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增进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树立一个好榜样。”

B.上一届茅盾文学奖终评时,很多人都感叹《我的丁一之旅》读不懂,他们只关注小说的趣味,而从未想过史铁生式的精神冥思留一个空间。

C.让子弹飞,让物价飞,别让血汗工钱飞!——这是讨薪8年未果的民工打出的“最潮标语”,他们想以此引起政府和媒体注意,希望能够如愿讨回工钱回家过年。

D.在学校举行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一个人学习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