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 ,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 ,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 ,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 刘彻 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是为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 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 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2.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分)

4.本文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1.CE 2.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的形象。(共4分。突出他的眼神和胡须,2分;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形象,2分) 3.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4.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解析】 1.1】 试题分析:文章从塑像写起,并未介绍人物的身世与经历,并未直入后文的中心事件,只是通过写塑像,突出人物精神与特征,增强可读性,与后文的内容相呼应。所以C 项错。司马迁的悲剧归根到底是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刚直不阿的品格不能为专横残暴的制度所容。所以E项也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人物形象题。文章突出人物的某一外表特征,实际上是为了强调人物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因此,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同外到内,由表及里地分析挖掘。这个小题两问,一是人物描写的方法,二是作用。对于司马迁塑像的描写,对塑像的眼与胡须作了特写。谈到作用,一定要对这段材料进行分析:一是这眼神与胡须具有怎样的特点,眼神明晰,有超凡入圣的穆然,胡须飘浮,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二是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它展现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性格决定命运,正直的人必然要做正直的事,刚而必折。本题需要找到问题在文中对应的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结合下文来看,作者说“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还有后文的“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可以分析出,在当时的强权社会,司马迁作为一个有骨气而又有才华的社会良心,敢于说公道话,并因而遭难是必然的。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标题的作用既要考虑表层含义,更要考虑标题使用了何种修辞,有什么深层含义。还要注意标题和文章内容、开头、结尾之间结构上的关系。 考点:体会含义及作用。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                           

2.李密在《陈情表》表达对晋武帝忠心的句子是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来表达对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共8分,每小题4分)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故故:常常,频频

1.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曾子衣敝衣以耕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险衅,夙遭闵凶      介词,因为

B而刘夙疾病             被……缠绕

C九岁不行               不可以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明的教化

2.对《陈情表》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就被迫改嫁,李密是由祖母抚养成人的。

B.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辞不就职。“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

C李密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愿望,又表达了对晋武帝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忠心。

D.陈情表开篇就提出不愿应召,接着从自己的幼年的不幸的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最终让君王收回成命。

3.下列句子用斜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复往/又不受

B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C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往又不受

D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复往/又不受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下列句子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区别,更有着意境上的不同,这两种意境,不好用高下来评判,而要看写诗的人想表现哪一种意境。

B.贾岛不可能是单单拿不准“推”和“敲”两个字,而应该是拿不准两种意境哪一个更与全诗相一致。

C.分析韩愈改诗的这个句子,用来说明意境一变,文字就要跟着变。

D.贾岛是个有一定成就的诗人,他不可能心里想着“推”而下个“敲”字,或想到“敲”而下个“推”字。

2.从作者的观点看,“推”和“敲”在意境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作者认为“推”比“敲”好?

3.本文以“推敲”典故为例,所要论证的论点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1956年1月28日发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5月审定通过《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发表经少量修订后的《简化字总表》,一直在中国大陆使用至今。简化字除了中国大陆使用外,亦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东南亚地区使用。

对于汉字的简化,有人认为,汉字的书写简化可以省略了好多繁琐的笔画,节省了书写的时间。汉字简化后,更具有时代美感。

有人认为,汉字中有好多形声字,一旦汉字简化后,字义就容易令人费解。汉字的繁体字,具有古典美

也有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简化是必然的,但在简化过程中不能忽略汉字的自身特点,不能为了简化而简化。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