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句子分别填入语段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融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任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市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市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苹果手机的销量最近开始下降,以前每天能卖上百台,现在每天只卖出两三台,有消息说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3.15”曝光所造成的。
B.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够,难以解决钓鱼岛争议,起码可以就如何防止危机不再升级而 作出努力,这有助于中日战略关系重新起航。
C.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还不知道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 Style》 ,那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 你们村里至今没通网络,第二种则是你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期下去,将影响到 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2009年春晚给观众的一个最大惊喜,就是推出了两位新人——小沈阳和刘谦,他们表演的节目都获得了一等奖,两位新人也一夜成名,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许多快乐,不少,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迄今 蕴藉 好高鹜远 得鱼忘筌
B.恍惚 蹩脚 锱铢必较 一蹴而就
C.尺牍 遭殃 感恩戴德 陈词烂调
D.坍缩 毗连 零丁孤苦 自名得意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岑寂(chén) 优渥(wò) 挑衅(xì) 舂粮(chōng)
B.铿锵(jiān) 付梓(zǐ) 矜悯(jīn) 泠然(líng)
C.福祚(zuò) 訇然(hōng) 框架(kuàng) 联袂(mèi)
D.潦水(liáo) 陨落(yǔn) 旁骛(wù) 欢谑(xüè)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 ,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 ,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 ,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 刘彻 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是为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 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 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2.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分)
4.本文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