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画家荣宏君 王海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画家荣宏君

王海珍

站在北京2011年岁末的街头,荣宏君自己大概已经想不起初来的心情了。有兴奋,也有茫然吧!和大多数北漂一样,有一个胸怀远大的抱负,有深浅莫测的前程,还有一颗跃跃欲试、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峥嵘之心……

现在,心情渐渐平静,安和。步履渐渐放慢,稳定。长期在传统文化、词章翰墨的浸润下,古意隐隐散发。那个从鲁西南偏僻农村走出来的懵懂无措的年轻人,已经在这个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稳稳地走出了一条路——那个自十岁起便拿起笔在土墙上胡抹乱涂的小孩,已经将他的梅花画送进了人民大会堂,赠送给了多名国外友人。

荣宏君,你现在是名人了呢,这句话,在家乡人的酒桌上常被提起,并成为祝酒的下酒菜,当事人却只是憨憨地笑,诚恳之极。山东鲁人的厚道、耿直,一直未曾有变。

这么多年,一个人,无亲无故,无组织无单位,游离在体制外,以笔墨为生。靠一双手、一只笔、一砚墨,单枪匹马,一路走来,也真是不易。

现在回望仿佛显得太早。“经历的有些事,到了我七八十岁时再细细咂摸吧!”荣宏君在傍晚的灯光下微笑。他早已学会了不抱怨。

外面,寒星泛起,黑夜的幕布拉开,回忆漫溢上来——他经历过的苦涩,因有现在的甘味,便也不再都是苦。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很多攀越人生高峰,览人生胜景之人的感慨,也更像是他的人生写照——他画梅,一株又一株,傲雪的梅,凌寒的梅,孤倔的梅,画里有他的人生,真实贴切。他的成长是一部曲折的励志剧,是实实在在的真人演绎,无人可以代替。幼年,父丧家贫,高中毕业,北上求学,长子之责,看到家中重负,不得不辍学养家。对外说起,一句轻描淡写带过,自己的生活,却是一日日苦捱过来。

在画作没有市场之前,为谋生,他摆过书摊,开过饭馆,但他却学不来生意人的精明。骨子里面是文化人,即便是摆书摊,也要自己喜欢的书才行,没人光顾时,看书,有人来时,还是看书,天生读书人。生意自然是失败。

“陈年旧事了,不提也罢。”他摆摆手。

想过离京,回家守着几亩薄田,却心有不甘。内心深处对书香的渴望,如波浪在胸中翻涌。再穷,也要读书。拿起儿时练书法的毛笔,朝书香迈去。

幼年练习书法的底子与爱好绘画的基因结合起来,铺陈了最初的书画道路。一上手,花鸟虫鱼,都画,后来遇到国画大师关山月,一语点醒梦中人:你的绘画根基很好,每个都想画好,不容易,不如专攻一项。醍醐灌顶,他想起幼时土墙的梅,想起失学时院子里独放的腊梅——画梅。

他骨子里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梅,中国人眼中的“四君子”之首。梅花有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婉约、凄美,又有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傲雪、凌寒、不畏严冬的奇志。路渐渐清晰起来。

现在,荣宏君的梅已经作为国礼走出了国门。2008年10月,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德国时,他的大幅作品《梅》在德国总统府当着数百名中德青年代表的面,被赠送给德国总统默克尔。默克尔与梅花两看相悦的微笑瞬间被镜头捕捉。回国后,有友人替他惋惜:荣宏君,怎么没与默克尔合一张影呢?机会难得啊!他只是眉眼舒展地笑

尽管我不是体制内的人,但是因为找到了青联这个组织,也算是享受到了组织的关怀,能让我的画作走出国门。”荣宏君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他未有言及的是,文化人无体制、无单位的苦。比如,办护照,办签证,他要回山东老家,到处去开证明——这是显性的。隐藏在这背后的,是无保障的以后,以及有些只对体制内人开放的机会——还好,他心胸豁达:“如果曹雪芹在体制内,他也写不出传世巨著《红楼梦》。”有自嘲,更是激励。“无体制藩篱的一个好处是艺术创造更自由。”没有体制的保险箱,那就自己去建造,内心有紧迫感,更能诱发创造力。

“愈来愈觉得,绘画是小技,修为才是大道。”荣宏君感慨,研读史书是修为,做人是修为,胸怀是修为,而这一切,都会反馈到绘画中,绘画是内心的展现,胸中沟壑,气韵流动,一切都在画中。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传记题目“梅花香自苦寒来”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梅花香”既是指荣宏君主要画梅,也指荣宏君获得成功。

B.荣宏君“心情渐渐平静,安和”的原因是,现在他的画作有了市场,已经摆脱了幼年家贫、生意失败的困顿处境。

C.荣宏君下定决心画梅的原因,除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指导外,还有“他想起幼时土墙的梅,想起失学时院子里独放的腊梅”。

D.画线句子是荣宏君的原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荣宏君既在体制之外,亦在体制之中,并从体制中获得了好处。

E.“绘画是小技,修为才是大道”,一切的修为,都会反馈到绘画中。画家之画能反映出画家的人品胸怀、学识修养。

1.“梅花香自苦寒来”,荣宏君经历的“苦寒”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并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三处加点文字,都写到荣宏君的“笑”,请简要分析“笑”的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荣宏君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 2.①家境不好。幼年,父丧家贫,不得不辍学养家。②生意失败。在画作没有市场之前,摆过书摊,开过饭馆,但都以失败告终。③文化人无体制、无单位的苦。办个护照签证也要回趟老家到处去开证明,无保障的以后,以及有些只对体制内人开放的机会。(每点2分) 3.①面对家乡人的赞美,他“憨憨地笑”,表现了他的厚道、谦逊。②回想起一路走来的艰辛经历,他的微笑表现了他的淡然与豁达。③当友人为他没有和默克尔合影而惋惜时,他“眉眼舒展地笑”,表现了他并不看重自己的荣誉,而是更关注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 4.荣宏君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传统文化的浸润,坚忍不拔的信念,艰难困苦的磨练,大师的点拨,谦逊感恩的人格等。(概括的原因只要原文中有依据就行,答对3点即可得3分;结合文本分析原因,观点1分,结合文本2分;结合现实谈启示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此题需逐项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判断,作出答案。B.原因除物质生活外,还有“长期在传统文化,词章翰墨的浸润下,古意隐隐散发”的精神上的升华;C.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他骨子里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D.“在体制之中,并从体制中获得了好处”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可从文中“幼年,父丧家贫,不得不辍学养家”、“在画作没有市场之前,摆过书摊,开过饭馆,但都以失败告终”、“办个护照签证也要回趟老家到处去开证明,无保障的以后,以及有些只对体制内人开放的机会。”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可从“面对家乡人的赞美,他“憨憨地笑”;回想起一路走来的艰辛经历,他的微笑;当友人为他没有和默克尔合影而惋惜时,他“眉眼舒展地笑”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本题注意从文中相关叙述中加以归纳,如:传统文化的浸润,坚忍不拔的信念,艰难困苦的磨练,大师的点拨,谦逊感恩的人格等,注意概括的原因只要原文中有依据就行,答对3点即可得3分;结合文本分析原因,观点1分,结合文本2分;结合现实谈启示2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1分,共10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

(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6)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辇下:京师。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搜访遗逸于江南                遗逸:遗留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                经济:经营,管理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

冯健

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复归于朴”,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和睦的思想可说是有惊人的相似。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道家的“与天为徒”“道法自然”的整体自然观,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观,表现了人类文化的深刻智慧为构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提供了智慧的源泉。美国物理学家J·卡普拉在《非凡的智慧》一书中说:“在伟大的精神传统中,在我看来,道家提出了关于生态智慧的最深刻的、最完美的说明。这种说明强调了一切现象的基本同一和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嵌入。”道家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回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让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而是应该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体育的发展不可否认地被置于生态环境当中。道家思想中蕴涵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发挥道家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使之适应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道家思想使传统体育关注审美性、共娱性、参与性;不重竞技亦不重胜负。无论输赢,都被看作是对人生经验的磨砺,对社群生活的热爱,对人格完善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和不断完善。道家心怀宇宙、关注苍生、顺应自然的观念既有宗教般的终极关怀,又有哲学般的理性智慧。道家思想充满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它揭示了生命的存在、如何存在、生命的意义、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以及怎样协调和合等基本问题,以求得人本身的完善。它使得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作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现实、促进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也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生态体育的特征,体现在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贴近大自然,强调环境、体育人文之间的和谐统一。道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影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并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为人类创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节选自《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2期)

1.下列关于“道家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B.道家思想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人类和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

C.道家思想中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它要求人与自然要处于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D.道家思想是宗教的终极关怀其理性的智慧是哲学般的智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法,与道家的思想一致,也是倡导人们对自然更加热爱,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B.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可以从道家思想中“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观”等相关精神中找到智慧的源泉。

C.体育的发展遵循道家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D.传统体育受道家思想影响不重竞技亦不重胜负而关注审美性、共娱性、参与性,体育活动的意义是对人生经验的磨砺,对社群生活的热爱,对人格完善的促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复归于朴”是道家的主张,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

B.为适应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挥道家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

C.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和不断完善是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D.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生态体育的特征,决定了道家思想的整体自然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颗陨石穿过充满迷雾的大气层,陨落在布满珍宝的大山中,成为山路上一颗普通的石子。一场暴风雨过后,山上的钻石和翡翠都发出了绚丽的光芒。

钻石看着身边的陨石,洋洋得意地说:“你这颗丑石,永远也发不出像我这样绚丽的光芒。”

翡翠说:“是呀,它也不会像我这样拥有迷人的光泽,成为人们喜爱的饰品”。

陨石沉默不语,继续为路人提供出行方便。

若干年后,一位老人和他的儿子来到这里,发现了这颗陨石,儿子说:“它经历了许多痛苦却陨落在这里,真不值得。”

老人感慨地说:“它划破天际的那一刻,已经在天空中留下了自己最美的身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