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副漫画,回答下面两个小题。(提示:右下角是个穿着破烂的人)(5分) (...

阅读下面一副漫画,回答下面两个小题。(提示:右下角是个穿着破烂的人)(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的内容。(不得超过70字)(3分)

(2)简要概括这幅漫画的用意。(2分)

 

(1)一人为楼市做宣传广告,夸耀一些楼市为“富人独有”“至尊”“顶级”“贵族领地”。右下一人衣衫褴褛,表情痛苦无奈,转身离开。 (2)示例:批评了社会中存在炫富的心理,提醒人们对贫困人群应给予一定的关注。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归纳内容时,注意全部表述清楚人物及其语言;概括寓意要针对社会实际。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一、仔细观察画面 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二、看画中的语言文字 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 三、看清漫画标题 有些漫画试题会展示漫画的标题。标题,很可能就是漫画的“眼睛”;而这个“画眼”,常常暗示了画旨。 四、联系生活实际而不就图论事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的,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有没有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 五、其他几个答题要点 说明画面内容,要力求囊括整幅画的所有信息,不能丢三落四。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应防止的两种失误:①误将说明写成记叙文;②误将说明写成议论文。 揭示作品寓意,一般应从人的角度(比如道德品质、心理情感、保护环境等等)展开思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6分)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___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____。____,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划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义与利,通俗地说,就是道德与利益。义利之辨,就是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儒家并不讳言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者指国家的财政收入,后者指百姓的安定富足的生活

也就是说,道德和利益是人所兼有的

王充在《论衡·刺孟》中分析: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

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不应趋福避祸,即使贡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

A.③②⑥①④⑤     B.⑥②③①④⑤      C.⑥①③②④⑤     D.④⑤⑥②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濮阳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开展2014年城区第一次迎接文明城市检查工作。检查组表示,他们将督促部分存在问题的单位立即进行整改,以给全市人民建造一个欢庆、祥和的生活氛围。

B.据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已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267亿张,预计全年发放量34亿张。

C.按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志愿者精神是一种在自愿的、不计报酬或收入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活动。

D.当莫言与他的家人一起乘坐摆渡车来到机场贵宾休息厅时,众多的鲜花和照相机闪光灯,一起将他们团团围住。

 

查看答案

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_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__的那一天。

时间真如_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一年的时间了。

A.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B.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C.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D.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个寂寞的黄梅人

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影响,现在突然出来废名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便是满怀惭愧。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我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才发现废名竟是我的湖北同乡,是黄梅人。

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感觉文本确是怪怪的不同寻常,其作品写的几乎都是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鲜明主旨和思想深度。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写得像小说。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感觉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

废名写他熟虑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没有一丝粉饰。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他文中的世界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静天然。

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视野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读他的《桥》时,读者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时,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隐晦深奥,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顾影自怜”(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

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驱车几百公里,终于来到湖北黄梅他的孤独的坟墓前,没有绿荫匝地的诗意,没有喈喈的鸟叫,也没有晚风悠扬的浅吟或低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像走进“林茂无鸟声”的虚空里,有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闲静和伤感。

你生前寂寞,死后也寂寞,但我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生命之水在汩汩地流淌。你为了学术上的分歧和朋友熊十力论争得扭打在一处,第二天,又和熊十力坐在昨天扭打的老地方继续辩论;你在北大跟你的学生上课,直指鲁迅作品之间的优劣……这些可贵的学风令现代人汗颜。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儒释道研究,你的小说里充满着静寂的意境,这种特殊的小说美学特征是你留给后人的一座富矿。

你把冯文炳这个真名废了,废了名字就叫“废名”,你的名字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你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是我们永远崇敬的。你留下来的文字是鲜活的汉文化元素,是留给岁月的珍贵遗言。在历史的无限的河流里,你永远也不会寂寞的。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从废名的文学创作、生活习惯、个性爱好等方面入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作家的形象,给人生动亲切、如在眼前的感觉。

B.废名的小说写得像散文,不注重故事性,没有鲜明的主旨和深刻的思想。有评论文章说,读他的小说“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

C.废名是上个世纪初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他的“怪”表现在小说的取材、写法、语言等不同于他人,他的小说有自己独到的视角。

D.因为废名的小说的文字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隐晦深奥,所以,读者很难走进他的作品中去。

E.作者以废名的作品为切入点,来解读其艺术创作的特点,触摸并刻画其独立的人格,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个性作家。

2.本文主要写的是废名,而作者却在前两段用较多笔墨写汪曾祺,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6分)

3.废名的创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6分)

4.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寂寞的黄梅人”,而文章最后却说“你永远也不会寂寞”,这样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