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多么痛的领悟”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得抄袭、套作,800字以上。(60分...

请以“多么痛的领悟”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得抄袭、套作,800字以上。(60分)

 

多么痛的领悟 年迈的豆子君情绪煎熬的困境。窗外的小豆豆们有的系着红领巾去上学,有的豆豆正埋头把玩手里的手机,还有的三五成群,高声讨论着豆子王国的各种社会困境。但他和窗外的世界好像总隔着一扇窗。坐在窗前,他拿出报纸,看到有公知豆子在微博上大肆讨论豆子祖国的将来,什么民主、宪政云云。 “有毛病!”他丢下报纸,孤身走向屋外。看到周遭商业的繁荣,人们安居乐业,尽管社会分配不均,但至少政府在极力调控。他能感受到连呼吸都是温暖的。如今社会已经摆脱了穷困年代,豆子们没有吃的,甚至开始同类相残。后来有首诗,就是在说那艰苦的时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子君有时候自己也在怀疑,是否因为自己年纪长了,总和这个幸福温暖的世界格格不入。如今生活很幸福,网络上却充斥着各种负面声音。甚至还有人在宣扬一种观点,就是浴火重生成为豆腐的生活。那些人甘愿和这个幸福的时代相违背,去追求什么真正的民主式豆腐生活。现在不是很民主么? 偶有路过的晚辈看到豆子君后,低头问好,然后转身继续聊着什么“自媒体”与“话语权”,“社会契约”与“权力的谵妄”。豆子君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他知道自己这一生都会安然地无害地像先祖们那样,到达寿终正寝时,化作一株翠绿的豆芽,维系着族类的生存即是最大的使命。而且,他感觉自己的使命正在想自己靠近,也许时时候变成一颗豆芽了。 豆子国不再贫穷,报纸上GDP数据已经持续60年稳居高位了。他相信豆子国百年大纪,将会是整个时代的狂欢。而且豆子国也告别了战乱,除了边境摩擦的不断,他相信国家选择安慰的生活,是为了保护他们的生活。只是他还是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对豆芽的归宿持怀疑态度。他曾经历过疯狂的时代,亲自受过豆子国王的接见,他知道国王的带领会让这个时代发展得更好。虽然可能自己看不到那天,但他无比坚信。豆子每天都在完成他最后的企望,走遍生活的这个小城,触摸熟悉的环境。因为那之后,他将变成一颗豆芽,再也无缘这一切。只能幸福的看着孩子们成长。他要在离开之前最后一次触摸生活过的各个角落。 最后一次来到书店,他看到一本书。书上说,追求所谓自由生活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错误的,是带有严重自我否定的错乱,而且没有制度约束将是混乱的社会,所谓的自由主义,当获得没有约束的自由时,自由根本不能称其为自由。他虽然有点不是很懂,但感觉很有道理。 豆子的命运就是长成豆芽。是的,豆子君觉得是时候了。他找到温润的土地,把自己埋在里面。本以为会像书上说的那样,只是轻微的疼痛,破皮发芽就可以安慰地完成自己最后的使命。结果没想到此刻的疼痛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抽芽的疼痛远远不比他想象的美好。 当他渐渐长高,渐渐长高。他成为一株豆芽,变成豆苗。他无时不刻都感受到疼痛的撕裂感。他感觉自己快要长进云端。他看到了更远更远的地方,他看到有一小戳豆子,正在远山处的角落里,像变戏法似的,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块白色的东西。那白色的东西就是豆腐?变成豆腐,把自己打碎成豆粉做成豆浆,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吧。可是为什么他们脸上都露出了微笑。那种笑容好像很熟悉,就像自己年轻时候拥抱女友时的表情如出一辙。 终于,豆子君开始迷惑了!明知道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为什么可以如此团结地拥抱在一起,一个个单独的豆子个体,抱团成为一块白色豆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领悟”,作者应该通过叙述一件事(或几件事),表达一种领悟(感悟、体验、哲理……);二是“痛”,作者叙述的事件中应该有作者本人的痛感体验(痛苦、伤感、难过……)。“事”和“悟”之间应该有自然而不生硬的联系。得高分的文章应该有真情实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四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修改。(4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修改:①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一句话,另写一句结构相似,内容丰富且有一定哲理的话。(4分)

蜜蜂和蝴蝶虽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却在虚度。创造者给生活奉献的是甜美的蜜糖,虚度者留下的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垃圾。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以《游褒禅山记》为材料,对出下联。(4分)

上联:苏东坡至赤壁,赏明月清风,悟人生哲理。

下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蕙兰芫荽

木莲

不喜欢芫荽,或者叫不重视芫荽,全因了那香。

芫荽不像葱,爆锅时,细细地一股干香气窜出,长驱直入,进了肠胃;也不像姜,煮出的汤喝时平淡,不过数分钟,七窍全部打通,尽情地欢畅;甚至不像辣椒,噼里啪啦一阵拳打脚踢,一上场就将人打翻,那份火爆干脆利索,像海湾战争的地毯式轰炸,一点都不隐瞒,直率率逼得你泪水横飞。

芫荽的香,浓重,烈性,怪异,鬼魅,阴沉,像捂在被窝里的汗气,借着热腾腾的食物,妖冶地上升。那香气,是芫荽嫩弱单纯的相貌无以承担的,太浓烈了,压了食物的原汁原味,显得歪门邪道。宗教信仰者忌讳食用浓烈气味的蔬菜,比如道家就忌韭菜、蒜、胡荽。胡荽即是芫荽,因了张骞从西域引进,汉人称作胡荽,道家不食它,认为它身上有荤气。《罗氏会约医镜》中有芫荽辟一切不正之气的说法。我倒以为它本身就不正气,何来辟了别人的不正气?

单说芫荽,是餐桌上的配角,摆盘时的装饰材料,煲汤时的提味用料,它不单独成菜,豪放的师傅在做好的鱼汤里抓一大把芫荽撒下,厚厚的一层,虽然骇人,但即便再多,食客也明白,那不过是调料之一,顶多是个配菜而已。但,去除气味浓重,入口的怪异外,单作为植物的芫荽,我是欣赏的。

周末,菜市场的芫荽青碧碧的,携带着夜里的露水,即使放在众多的蔬菜之中,它依旧是显眼的,它嫩,嫩的出水,它绿,绿成碧色,它看似细小,不占位子,却散发出一股股早春气息,使人爱怜。芫荽两个字,草字头,与草木关联,草木在新疆尤其珍贵,满目黄沙,苍凉大地,嶙峋山脊中忽然跳出个葱葱郁郁,大脑被绿波涤荡,整个身体都跟着鲜绿起来,人也变得阴柔起来,婉转起来。而芫荽两字,又不常见常用,偶尔遇见一次,像邂逅的梦中情人,心底一亮,想说的话太多,竟无从说起。这也是我欣赏作为植物的芫荽的一个理由。

记得当年读三毛,读到结婚时,三毛说,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长衣衫,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穿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一顶草编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荷西打量着说,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他们锁了门,走进沙漠里。香菜就是芫荽,一把芫荽点缀的三毛,给荷西带来了一股田园风味,简单反而好看。芫荽作植物时,是有这个特点的,增辉添色,却不过分,适时又适宜,更何况是在沙漠里,在黄沙茫茫的天地间。

我母亲读芫荽时,很动听,她把芫读做盐,我以为是方言的读法,后来查《植物图谱》得知,芫荽也叫盐荽,延荽,盐是北方发音,读的时候不如芫字委婉,像含在嘴里打了个转又出来,盐是把舌头摊一下,嘴型成一字,很朴素很厚道地吐出来。据此,每当她说,放点盐荽吧,我都学着她的样子,心里重复一遍盐荽,再看一眼质朴的她。她在出锅前的面条汤里撒上芫荽花,嘴里说,放点盐荽吧。手撒下去,像天上下了绿草,整个一碗面条都成了早春的颜色。

青碧碧的芫荽入诗、入歌,才叫出神入化。

早先听《斯卡波罗集市》,旋律幽婉,心动了好多年。一个苏格兰男子,借着象征爱情的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四种植物,思念心中的女子。你去斯卡波罗集市吗?那遍布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的小山坡,代我向那儿一位姑娘问好,他曾经是我的爱人,请叫她为我做件麻布衣衫。

绝妙的译者,借了《诗经》的风格,译出蕙兰芫荽。歌词中那四种象征爱情的植物,并无芫荽,译者却生生地写出个芫荽来,并为题,是看中了芫荽的青碧,细嫩,还是草字头,要么是喜欢这两个组合在一起的汉字吧。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蕙兰芫荽,郁郁香芷。彼方淑女,凭君寄辞。伊人曾在,与我相知。嘱彼佳人,备我衣辎。竟有这般清雅的译者,坐在孤昏的油灯下,听着歌者声声倾述,顺手牵来一纸,饱蘸墨汁,提笔落案,问尔所之,是否如适?一字一字,字字珠玑,隽永的笔迹微微倾斜,一首千年后的诗经歌咏印到纸张上,她又加了诗名,不再是《斯卡波罗集市》,而是集市中常出现的蕙兰芫荽。

后来,传唱,诵咏,译者隐没了自己。因为隐没,诗的美质在译的程度上再次被放大,更加地接近了《诗经》本身。而我脑海中的译者肖像该是:女性,清瘦,美目,蓄着齐眉刘海,穿棉布素色旗袍,对着手中的书,书中的诗,谦和地微笑着。

(《新疆经济报》2014年5月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使用浓墨重彩的语言,酣畅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葱、姜和辣椒给予我们的味觉体验,借以对比映衬芫荽那种浓重怪异的香气给人的强烈刺激。

B.在描写了芫荽的颜色、香气之后,作者通过写三毛以芫荽作装饰和母亲对芫荽的特别读音,表现了作为植物的芫荽所具有的“适时又适宜”的“简单反而好看”的“田园风味”。

C.本文对熟词的创造性使用别具特色。例如“直率率”、“青碧碧”,还有“嶙峋山脊中忽然跳出个葱葱郁郁”,除了叠字所具有的强调之意与音韵之美,也别有旧词翻新的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妙趣。

D.不同民族文学的翻译有时甚至是一种不亚于原作的再创造,由《斯卡波罗集市》到《蕙兰芫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E.因为本文作者对芫荽、对《斯卡波罗集市》非常喜爱,所以为了表达对这位无名译者的敬意,作者便在文末对这位译者的形象作了一番美好的想象。

2.请解释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义。(4分)

①大脑被绿波涤荡,整个身体都跟着鲜绿起来,人也变得阴柔起来,婉转起来。

②因为隐没,诗的美质在译的程度上再次被放大,更加地接近了《诗经》本身。

3.“作为植物”的芫荽具有哪些特点?请联系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4.欲扬先抑是散文写作的常见手法。请简要梳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具体解说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效果。(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⑴总角之宴,                 。(《诗经·氓》)

                 ,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

                 ,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⑸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⑹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