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矿藏(cáng) 孱头(càn...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矿(cáng)   头(càn)     (pǐ)      茕茕孑立(qióng)

B.形(hái)    (lì)      装(xiáng)    沸反 yíng

C.贿(luò)    着(wǎn)     (qiàn)    争流(kě)

D.灭(qiān)   头(shǔn)    风(gāng)    冷炙(gēng)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B.躏lìn,佯装(yáng)。C.赂lù,舸(gě)。D.歼灭(jiān),榫头(sǔ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个人修养的言论。阅读下列语段,并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2分)

2.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选段中作者引用了哪些具体事实揭露法西斯的残忍?(任选四点作答,4分)   

    2.文章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6分)

    3.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但作者的这篇报道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无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意在说明什么?(5分)

3.简要分析引用陶潜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作用。(4分)

 

查看答案

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6分)

   题都城南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