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在成长。何谓成长?怎...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在成长。何谓成长?怎样才能更好地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学会了哪些?这些,都值得我们咀嚼或深思。

请以“学会       ”为题,联系社会生活或自身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书写工整,不得套作或抄袭。

 

成长 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它既是一段过程,也是最终的目的地。就像剥蒜一样,一片一片剥落下来,那些曾经经历过的磨难成了一条条清晰的纹理,印记在我们心头怎么也抹不掉。而最初的我们也就被后来的世俗一层层包裹起来,显得臃肿笨拙,那稚嫩的双眸也被世俗所蒙蔽,变得浑浊模糊。再也得不到那些温暖的回眸,曾经嘴角易浮的纯真少年再也扬不起那单纯的头颅。在重压之下,一切挣扎都显得苍白而无力。 成长是一场无需解释的蜕变,这蜕变必然打破幸福,经历痛楚,百转千回之后,萦绕在心头成为少年时的渴求。在这场蜕变中,稚嫩的面孔最终被岁月所洗礼,单一的表情变得丰富,却是一场无可奈何的“沉醉”。时常想起儿时的欢乐,心中便不免徜徉起几分欢乐,糅杂着些许惆怅。那惆怅,定是古已有之,代代相传的吧:那欢乐定然也是黄粱一梦,须臾片刻之后,更多的仍是感慨。 成长是一场愈演愈烈的话剧,这话剧徐徐拉开帷幕,主人公也一一登台,亦步亦趋地走向岁月深处。在这场话剧中,那些主人公必会多磨多难。而我们,天生就是这部戏的主角,谁都知道人生路,祸福皆相伴。可又有几人能临其危而心不惊呢?于是时间赋予我们的使命,便是“曲折中前进”。一次次的失败过后,自己站起来,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学会坚强,生活的强人就是用冷酷的锉刀一刀刀雕刻出来的。在这后面,有多少隐忍的泪水,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记得无数个也玩苦闷的挣扎。最终,生命完成这神圣的使命,时间没有表情,而生命却因坚强而茁壮成长。 成长是一场无悔的征程,这征程起点是家,终点却是漂泊不定的。父母的声声嘱托下,我们依依不舍的别家,开始这伟大的孤程。这段岁月里,我们经历的太多,一点一点在心中积淀,达到一定高度好,便改名为“成熟”。成熟之后我们懂得爱与被爱,我们懂得“给”也是一种幸福,我们体验到了人生百态,而此刻看着老态龙钟的父母,我们的心中也终于升起了一段可怕的悲凉。时光或许成就了你,或许挫败了你,但你必须得承认的是:她改变了你。在这改变的背后,父母紧紧跟随的目光含着泪微笑。当我们暮然回首看到这眼前的场景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抱抱他们,与他们更多的沟通,给予更多的关怀。我想这成熟的背后,最惹眼的该是“孝”了吧。 若有歧路,定有明星相伴:若有失望,定有希望常在。希望之树常青,人生历久弥新,生命因此升华。成长,我们孤独过,但是,一路走来,我们并不孤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角度较多,写好的关键在于观点应集中,或谈个人成长体验,表现我们置身社会的责任与 担当,或反思当代青年成长过程中的迷失,在一篇文章中宜围绕一点深入展开,而不宜面面俱到却 皆浅尝辄止。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类文阅读(22分)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5分)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5分)

                                                                                                                                                                                         

 

 

4.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每空1分,共8分

(1)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2)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李 密《陈情表》)  

(4)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杜甫《蜀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释:①归梦:梦归故乡。②二老:指年老的双亲。

1.题目为“夜雨”,但全曲却无一个“雨”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雨”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曲子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查看答案

论说类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满分5 manfen5.com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2.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 断句题6分翻译题10分共28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 ‘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溃围而出                    当,正处在

B.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        过错

C.其两骑耳。                    失去,损失

D.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项王上马骑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汉骑追数千人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天之亡我,我何渡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D.不忍杀之,赐公    具告

3.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乘势起陇亩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

B.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D.司马迁认为项羽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但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他的失败缘于其自大且做法不得人心。

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6分)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3分)

                                                                                        

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4分)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3)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