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追求与不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请以“追求与不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追求与不求 青松雕琢自己,从而坚忍不拔,百折不饶。扎根岩石与青天白云游戏;小草雕琢自己,从而甘耐寂寞,默默无闻,甘愿用生命装点绿色大地。------题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花朵把春天的门打开了,“等嫌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候,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将最美的颜色开放,谁知在那开放的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理想啊!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生命中如果没有了追求,就像天空中没有了太阳,就好象大地上没有了晴峰,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淌得人憔悴”。 大树把夏天的门打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呀!人的眼睛在失败的时候,方才睁了开来-----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矿石如果害怕焚烧,那它永远不能炼成金子;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古人说:“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啊!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众里寻他千里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稻谷把秋天的门打开。正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之所为作也。作家海伦·凯勒,她没有因看不到花朵的开放而放弃,她没有且说不出内心的世界而放弃,她没有且听不见父母的呼唤而放弃;她用努力书写她的内心,她没有因此自卑,而是骄傲的活下去。也许你是一朵普通的小花,也许你是一片平凡的叶子,只要你相信自己是独特的,就该为自己鼓掌。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到了秋天,这才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尽管这是两个并列的短语,但写作的侧重点应放在“追求”上。在文中一定要指出追求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有没有追求会导致怎样不同的生存状况。所以这个话题内涵很丰富,可多角度提炼中心,但切入点一定要小,切忌喊口号,表决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4月8日起试行24小时不打烊,在实体书店普遍生存艰难的时候,这家老牌书店逆势而上,为读者点亮了一盏明灯。

4月22日,李克强总理致信三联书店全体员工,勉励他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支持三联书店实行24小时不打烊的,除了书店自身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情怀之外,也有政府实实在在的扶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财政部文资办拿出上亿元资金补贴那些在服务读者方面作出优异成绩的实体书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房租和人工费用不断攀升所导致的书店危机。

请你概括上述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并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新闻短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①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尚书·说命中》)

  ②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亲。(《左传》)

  ③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下》)

上述三则材料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请你加以归纳,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

有一天晚上,临近午夜时分,她走了进来,当时我也在场,店里只剩下塔尔赞、弗雷德、扎夏里亚和米海依,他们都坐在同一张桌子边。塔尔赞大叫起来:“哎呀,露姬来了……”起初,她显得有些惶恐,但没过多久她的脸上便绽出了微笑。扎夏里亚站了起来,装出一副很庄严的口气说道:“今天晚上,我为你命名。从今往后,你名叫露姬。”久而久之,他们当中所有的人都叫她露姬,我现在想来,她有了这个新的名字之后,反倒觉得放松了。是的,是放松了。

她的衣着非常讲究,跟孔岱的其他客人形成鲜明的反差。一天晚上,她坐在塔尔赞、阿里·谢里夫和拉欧巴的那张桌子,点了一支烟,她那修长的手指让我心头为之一震。尤其让我吃惊的是,她的指甲熠熠闪亮。

(节选自法国作家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一部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请你结合上述选段谈谈细节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五只鸡的乡村

欧阳杏蓬

①回家的这条路走了很久,一直想,总有一天,这条路会被我走没有,把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合二为一,不再在远行中牵挂着、背负着或者遥望着。对家乡的一缕炊烟、一棵老树、一块水田、一个村子、一条小路、一片山岭都像宝贝一样,日夜数着,用漂泊姿态里深藏的温情和浓厚的怀念,一样一样地翻捡来,翻捡去,获取看似远离得虚无缥缈的却又令人不能割舍的亲情。

②家乡与时俱进,也有高楼,在羞羞答答地向城镇靠拢。耕地、庄稼地,能盖房子的,不计后果,惟恐落后,纷纷盖起了房子。耕地少一半,似乎没有人去在乎。或者在乎的,仅仅是眼前。

③回到村里,第一次见到鸡的孩子很兴奋,忘了疲劳,奔跑出去,要去泥地上抓鸡。

④一群鸡在屋前面的一棵梨树下刨着。我数了数,五只,清一色老母鸡。

⑤梨树下面,有草木灰,也有生活垃圾。被雨水打湿之后,发出特别的味道,乡村的味道,鸡呼伴而来。我们是与鸡为伍的,而现在的场面,一片荒草地近在咫尺,一棵梨树兀自立着,树下面五只鸡咕咕聚着,后面一块宽阔的水泥地,水渍斑斑,水泥地后面,是一幢气派的两层小洋楼。楼的后面,是几块干涸着的旱田。

⑥天是阴的,大块大块的黑云叠在一起,被风吹着,向东移动着。这是小时候经常看到的景象,要下雨了,大家都蹲在田里,风雨无阻的躬耕陇亩。现在,田野一片烟青,房子连成一排,入眼的,只有五只鸡。人都在房子里,老人看着孩子,孩子看着电视,我们向往的,此刻成了现实,村子似乎装满了幸福和快乐,但隐忧却给了我们这一代在外奔波讨生活的人。

⑦鸡或者狗,都还在。老屋还在,巷子还在,一切还在,却多了无数的荒凉。

⑧乡村里静静的,像在那里静了千年。门前空地上,五只鸡里,一只鸡孤单走了出来,或者它记起了什么,或者要回去暖窝,或者只是找水喝。一只鸟,立在柏树尖上,哇哇叫着,不知道它在这烟雨里宣誓着什么,或者这烟雨勾引起了它的一番乡愁,憋不住了,而在半空中呼喊着,或者哭泣着,抒发情怀。鸡无动于衷,它们习惯了这里的鸟叫虫鸣,像城里人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只是,它们无须知道生活的使命。

⑨母亲说晚上杀鸡吃,我说喜欢笋子。

⑩后山一片葱笼,没有人去收拾。在向东的坡面上,水竹在遍地蔓延。原来的果园,因为无人管理,现在成了竹园。春末夏初,成了菜园。

⑾母亲拎出一捆笋子,我拈出一支,剥开笋衣,就闻到一股清香。我一直向往结庐南山下,过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但我拿不出决心,为生计牵绊得时常没有自己的主张。看起来在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其实像乡村里的一只鸡,无论鸟在头顶如何鸣叫,都唤不醒它回归鸟类,重新飞翔的欲望了。

⑿乡村的样子变了,乡村的人变了。但我隐约觉得,乡村有的东西仍然保存着,比如它的安静,它的悠扬,或者它的精神内核还是与土地亲近着,依然那么质朴,依然在保持着生机。乡村会不会荒废,我不知道,或者我知道,但现在,我不想去面对答案。我的乡村,无论发展成什么样的一种形态,只要母亲在,只要炊烟在,我们对乡村的关注和爱,就不会改变。

⒀此时,一只鸡窜过我的腿下,梗着脖子,缩着身子,鱼一样窜向我的孩子。

⒁孩子在吃饼干,一些饼干屑儿洒落在地上,鸡闻到了香味儿,几只鸡从不同的方面窜了过去。儿子扔了饼干,弯下腰就按住了一只,大叫:爸爸,爸爸,快来,我抓住鸡了。

⒂那一脸的得意忘形,如同我的童年。

⒃此刻,乡下的老家最为令人安心欢喜。

1..第⑦段中写到“老屋还在,巷子还在,一切还在”,为什么还说“却多了无数的荒凉”?(4分)

2.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第⑧段文字。(6分)

3.文章是否可以直接用“乡村”二字做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4.综观全文,仔细揣摩,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什么是哲学

陈家琪

“什么是哲学”与“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化学”、“什么是文学”的不同,就在于“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或者说包含着哲学的全部问题;讨论“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讨论什么是哲学问题,什么不是哲学问题。

“什么是”,这个“是”字是现代白话文创造出来的;古汉语中没有用过“是”字。为什么会有了这个“是”字呢?这和对西洋文字的翻译理解有关。上外语课,到处都能遇见“what is”,“there is”这样的句子。这里面“is”是系动词,可以理解为“是”、“有”、“存在”。

全部问题就出在这里:哲学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是“是”,什么是“有”,什么是“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呢?因为我们离不了使用“what is”这样的句子。所以哲学问题首先和我们使用的语言有关,我们的语言是一种什么结构,就会引出怎样的哲学问题。中文与西洋文的不同,使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就可能不同,有许许多多的西方大哲学家就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在我们的语言表述中没有系动词“to be”。

“什么是”,一般来说问的都是具体的、大家公认的存在着的东西;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反正是具体的存在物。当我们问“什么是什么”时,先已假定要问的这个“什么”是存在的;我们也都假定当我们这样问时,这个要问的“什么”作为具体的存在物是我们所要探究的对象,比如地球、物理、天文、心理学,等等。

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或者说,当我们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物时,它还存在不存在呢?比如张三存在,李四也存在,还有王五,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着,那么它们能不能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还存在不存在呢?

这个道理能不能引申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存在吗?它与我们每个具体的个人是什么关系?

哲学所要探究的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我们相信具体的存在物是存在的,为什么就不相信把这些具体存在物聚合在一起的存在物整体就不存在呢?是什么力量把这些具体存在物聚合在一起的?又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具体存在物之间有了各种不同的关系,比如因果关系,比如爱情、亲疏、友谊、敌对的关系,等等。于是,这里面就又涉及作为整体的存在与具体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问“什么是哲学”时,是把哲学当成一个具体的存在物来看待的;但不要忘记,哲学所要探讨的又恰恰是那种作为整体的存在。

在西文中,是把“存在”与存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我们的先哲严复先生把穆勒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说明他已明确意识到“群”(整体性存在)与“己”(个体性存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群己”关系是个政治哲学问题,“群”与“己”的存在是个哲学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凡是讨论“存在”问题,比如到底有没有这种作为整体性存在着的“存在”,我们是否可知它,它是什么,有无规律性,等等。还有我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是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均属哲学问题。它超越了我们的感官认识,超越了我们认知手段和科学仪器,更多与宗教的信仰、艺术的想象力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们称它为哲学的思辨。没有这种思辨,也就没有哲学。

(节选自《人民教育》2014年第20期。陈家琪先生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导)

1.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哲学所要探究的是         ;讨论哲学问题,需要运用        ,否则,就没有哲学。(4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哲学问题的引出,首先和我们使用的语言有关,哲学要讨论的问题是作为整体的存在与具体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B.语言的不同,使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就不同,西方有许多大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是因为在中国的语言表述中没有系动词“to be”。

C.当我们问“什么是什么”时,先已假定了这个要问的“什么”是存在的。这个存在的东西是具体的存在物,它是我们要探究的对象。

D.我们把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时,它们是否存在。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着,它们能否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论“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讨论什么是哲学问题,什么不是哲学问题。哲学要讨论的是什么是“是”,什么是存在的问题。

B.张三、李四、王五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物理、天文、心理学作为具体的存在物也存在,它们作为整体的存在都是哲学要探究的内容。

C.在西文中,“存在”与“存在物”是有严格区别的。严复先生可能意识到“群”(整体性存在)与“己”(个体性存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D.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凡是讨论“存在”问题,都属于在讨论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更多与宗教的信仰、艺术的想象力联系在一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