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7分) 夜 雪① 白居易 已讶衾②枕冷,复见...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7分)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衾:被子。www-2-1-cnjy-com

1.诗歌题为“夜雪”,全诗却不见雪形,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夜雪”的?(3分)

2.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4分)

 

1.诗人描写 “夜雪”,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来侧面表现。首句从触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之大。(写出触觉、视觉、听觉既可得分。) 2.赞成。诗歌既是写雪,更是写人。既写下雪温度之低,同时也是被贬江州内心的冷寂;“见窗户明”、“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冷清。(“衾枕冷”以及“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的点出各得1分,“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冷清”得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主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9分,共15分)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轼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醇厚。其民寡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州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21*cnjy*com

【注释】①韩魏公,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圭,一种玉器。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朴而不                                      陋:浅陋

B魏公黄四十余年                              去:离开

C天之所以斯民                                遗:给予

D瓦石草木其光泽矣                            被:覆盖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民寡求不争/朝济夕设版焉         B有宿昔契/亦犹今视昔

C魏公家艰/又申之揽茝               D自知之/贵贱情

3.下列各选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吾元之也”充分表现出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元之的亲切喜爱之感。

B文章第二段叙写王元之,主要是用他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虽然韩魏公未曾在此为官,但其醇厚闲静的品性依然感染黄州人士。

C第三段中“则亦黄人也”一句既写苏轼对黄州风土人情的喜爱,也有谪居黄州多年,且年已渐老而无所成就的悲苦之情。

D首尾两端均用一“思”字,有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有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互为影响,使高尚之士,淳善之乡相得益彰。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1)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3分)

(2)民怀之不忘也固宜。(3分)

(3)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3分)

 

查看答案

与“七二峰雾失云迷,好留佳客寻衡岳”对应最工整的下联是(  

A.千余载星移斗转,不改凭栏认烟霞。   B.千古恨鹧飞鹃啼,愁锁吴宫怨春深。

C.九千丈风迥雪舞,喜看飞花落洞庭。   D.一襟星斗焕经台,不教幽景落人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古诗词修辞使用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天境”“海楼”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奇妙的美景。)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试问闲愁都几许?”运用反问,来强调愁绪之多。)

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惊风雨”“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极赞李白诗才。)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青天”以生命,然后与之直接对话。)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迎接新一轮旅游热潮,沿湖风光带去年又进行了一番改造,南岳坡的一些商业楼被拆除或修缮,使得巴陵广场更为气宇轩昂

B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C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惊心

D岳阳市一中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同学们的文艺热情似乎方兴未艾

 

查看答案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满、遍)望    (突然)死       闲暇启居     道义相勉励

B水干      (缠绕)苦辛       女也不(高兴)     何时可(停止)

C(弥漫)谤      (确实)可乐       对酒应当       浅尝(就)止

D(喜欢)禄      (弄错)其传       安之若平常     忍受)驱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