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艺术倾向理想,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不似”为目标,不能似,亦不能不似。

艺术批评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包括艺术批评的娱乐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术批评的批评,包括对艺术批评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批评的矮化,也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

艺术批评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待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完全重合。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谓。可见,对艺术批评的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借助对艺术批评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批评对应的批评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失语”之失,失在作伪。

艺术批评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批评也有理想,因此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超越批评的对象,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对艺术批评“失语”的批评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对这一目标的偏离。

但是艺术批评的真实依然是可以期待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意义的存在,不是指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证。它大致指向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意识。所有艺术批评一直围绕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波澜,并且衍生出诸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与革新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和不同的批评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其批评的标准与方式亦是变化的。不仅如此,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还存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争斗。这些既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亦是艺术批评的现实。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侵蚀,亦还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艺术批评的真实性从理想的层面看,并不虚妄,它可以感知,可以体悟。今日中国艺术最切近的目标应当是如何回应21世纪人类共同理想的文化自觉,中国文化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艺术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是中国艺术批评的责任与使命。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日

1.下列关于“失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失语”既指艺术批评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对存在着不足的艺术批评的批评。

B.除了批评道德的侵蚀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肘。

C.“失语”是一种作伪,目的是使艺术批评同与其对应的批评对象之间没有联系。

D.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和艺术批评的娱乐化等,都属于艺术批评的“失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而艺术批评仍以真实为目标,当艺术批评偏离或远离真实时,就会出现“失语”之类的批评。

B.艺术批评的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批评与艺术完全重合,但这种有条件的真实并不是说可以借助杜撰批评对象去作艺术批评。

C.艺术批评和艺术都有理想,因此艺术批评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超越艺术,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纯化和端正艺术。

D.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都由艺术批评衍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中国、中国艺术和艺术批评的责任和使命,是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部分。

B.不同民族、信仰或区域之间存在着批评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即使民族、信仰或区域相同,其批评标准和方式也有变化。

C.在艺术批评的标准和方式上,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存在是非轻重的争斗,这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现实之一。

D.金钱的介入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只要艺术批评能够不受金钱的干扰,就能够保持真实并重获应有的尊严。

 

1.B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将“也许后者才是”(第6段中)的或然判断误为“还在于”的实然判断。曲解原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1.从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入手。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2.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入手。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不仅要注意它本身的结构和修饰限制成份,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入的地位。如果句子在语段中起总起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3.从相邻句入手,论述文阅读中对于那些关键性语句,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偷换概念,C选项中后一个“艺术批评”不同于原文的“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分析可知, D选项“只要……就……”的说法不仅绝对而且无据。 考点: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台词:“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

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句子,要求句子表达合理、简明。(4分)

    某中学学生会向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你对哪些阅感兴趣?调查结果如下:

 

认同率

武狭言情

35.1%

娱乐休闲

32.5%

文学历史

15.0%

时事政治

17.4%

    (注)每一类内容的认同率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1)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请概括说明):                                          。

    (2)形成这样的认同意味着                                               。这种状况是否需要改变?请陈述理由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文字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字数相同)(4分)

          小  溪                                              

从不高声喧哗显示自己                                      

只默默地在崇山峻岭中                                      

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查看答案

将下面四个句子改写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单句。(4分)

    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人文精神。

    也是构成佛教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形态。

    佛教的慈悲理念是奠立在佛教世界观——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上的。

  慈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位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

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

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的,要比画出的,更耐思索。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的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这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一个人

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譬如交朋友,好得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是够浓的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肯定是百分之百地淡了。不过,密如胶漆的朋友,反目成仇,又何其多呢?倒不如像水一样地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更怡洽些。太浓烈了,便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尤其落到自己头上,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的。做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世。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1.文章第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文章第段中“没画出的,要比画出的,更耐思索”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4分)

    3.如何理解第段“一旦要一张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这句话?(4分)

    4.通读全文,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淡美”?你如何看待作者的“淡之美”?(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