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千古兰亭 祝勇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千古兰亭

祝勇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选自《十月》,有删改,题目为选者所拟)

1.第二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3.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6分)

 

1.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2分)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2分)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2分) 2.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2分)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2分)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2分) 3.“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张的轻盈;(2分)“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2分)《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在论述类文本中,这是引用论证。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引用论证通常的作用: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作为论证方法,其作用主要有:内容本身体现了(说明了)什么,证明了……观点。第二段的中心是说《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而老子的话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肯定了《兰亭序》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结构(总分总)、层进结构、并列结构、对照结构。此类题目可以从全文出,也可以从局部出。答题的模式相似:首先用……引出论题或论点,然后论证论点,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本题是针对第三段出题。首先浏览第三段,试着给它分层(一般分为三层),然后分别概括意思,最后有条理地陈述。第三段先说“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紧跟着说“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最后说“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了文本的主旨,又考查了句子的含义。先看标题,“千古兰亭”,重点在“千古”,写出《兰亭序》的魅力,写其经过千年的历史,获得了永恒;再看文末的句子,“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重点在“自己的轻”“战胜”“不可一世的重”,这就需要回归文本,联系上文体会“轻”是指什么,“重”又是什么,而“千古兰亭”就是凭借自己的艺术魅力,获得了永存。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不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不迭声地叫:“开这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矶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是瞎扯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的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功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作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1.文章开头的三行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

2.标题“不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杨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4.请谈谈这篇小说给你的启示。(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陈情表》)

(2)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3)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长亭送别·一煞》)

(5)真的猛士,________ 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

(6)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 管仲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2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A.专以射为戏,           B.善骑射,杀首虏多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3分)(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3分)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3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非常倜傥之人称焉。(3分)

 

查看答案

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B.《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作者积极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肯定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C.《项脊轩志》中“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束发”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D.《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中作者以“苇草”为比喻,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旨在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