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汉献帝以血书衣...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汉献帝以血书衣带诏赐给董承,董承联络了吴兰、王子服、刘备等,欲杀曹操,但密谋泄露,董承、董贵妃被曹操杀死。

B.《子夜》以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工人的斗争为主线,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与双桥镇农民的斗争为副线,相互交织,串联全篇。

C.《茶馆》第二幕中,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灰色大衫,但袖口瘦了,而且罩上青布马褂,这些服饰的变化,揭露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D.《边城》中,天保为成全傩送和翠翠,驾船远行,遇险而死,傩送误认为这跟老船夫和翠翠有关,带着莫名的悲哀也下了桃源。

E.《哈姆莱特》中,“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主要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正义感、责任感。

 

B.E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高考必读名著的把握。B项是《子夜》里的内容,“以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工人的斗争为主线”错误,应为“吴荪甫和赵伯韬的斗争是主线”;E项是《哈姆莱特》中的内容,“这句话主要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正义感、责任感”理解有误。这句话主要是表现哈姆莱特的软弱、无奈。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名著名篇阅读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10分)

从古讲六书者,多不工书。欧、虞、褚、薛,不硁硁于《说文》《凡将》。讲韵学者,多不工诗。李、杜、韩、苏,不斤斤于分音列谱。何也? 便                              (节选自《随园诗话》)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六书”是东汉      (人名)在《说文》中提出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      、指事、      、形声、转注、假借。(3分)

3.《随园诗话》是清代      (作者)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他所倡导的“      ”(学说)在清代诗歌理论中影响很大。(2分)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2分)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

    郑板桥爱徐青藤(明代画家徐渭)的画和诗,自称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孝道

朱大可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睡前给母亲端水洗脚,幼子为此深受感动,遂端来一盆热水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滑坡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但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目前的种种亲情表演不过是这种“秀孝传统”的变种而已。在所谓“亲情经济”的浪潮中,母亲节被强大的市场之手弄成了鲜花节或蛋糕节,面临着被庸俗化的厄运。美式文化的渐染,又让很多年轻人怀着崇拜心理,模仿西式传统,把示爱当作时髦,把表演当作品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孝道,无非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结构中的映射。它从未承载过真正的爱与亲情,而仅仅重申长辈对晚辈的微观权力。它拒绝家庭成员的人际平等,无视晚辈的人格尊严,进而摧毁主体的独立建构,由此导致服从性和工具性人格的茁壮成长。

    如何阐释“孝”的含义,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儿女跟父母的关系,首先应当建立在人格平等的价值观上,任何一种下跪和磕头的行径,只能把“孝”引向“顺”,也即表达谦卑和顺服的语义。这种所谓孝道,背离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本主义价值基线,跟爱没有任何本质性关联。

    母亲节源于希腊,人们借此向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意;现代母亲节则源于一名叫做安娜•贾维斯的美国女士,她力主设立纪念日来劝慰那些在战争中丧子的母亲,同时创立母亲节来表彰全球母亲的伟大成就。全世界的儿女都知道,我们应在这一特殊的节日里重申母爱的伟大,对母亲报以更为炽热恒久的情感:学会倾听她们的教诲,尊重她们的抉择,跟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学会在她们老去之后,照料其衰弱的身体和安慰其孤寂的灵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下跪和磕头来表演各类滑稽的“孝行”。母亲珍爱并引为自豪的,不是那些磕头虫和软脚蟹,而是有尊严地站着的孩子。(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文章第段中“变种”的表现有哪些?(6分)

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真正的“孝”应当是什么样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瓦斯科夫凯旋

[前苏联]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走过里莎牺牲的地方,他不由地拉动了枪栓。听到枪栓的声音,俘虏们立刻警觉地停了下来,回过头,惊恐地看着瓦斯科夫。准尉已经像个醉鬼一样东倒西歪了,但他还保持着清醒。不是现在,时机未到。瓦斯科夫看了一眼俘虏,又拉动枪栓,关上了保险。

  俘虏们放下心来,回过头,继续慢慢向前走去。

  沉寂的森林里,只有沉重的步伐响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斯科夫看着前面俘虏的背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他赶紧晃晃头,背影又变得清晰起来。他回头远远地望着姑娘们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唠叨着:“我的丽达、热妮亚、里莎、索妮娅、嘉尔卡,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我活下来了。咱们再见的日子又远了。仗,还没打完,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们的准尉来不及哼上一声,也就躺下了。我不后悔,我也不害怕,找你们去做伴。现在想起来,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瓦斯科夫回头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走着的俘虏,又回身面向森林,默默地唠叨着:“再见了,等以后再回来看你们。丽达交待的事我一定办好,你们相信我……”

  他回过头,疲惫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终于走上了大路。

  这是最后的路程了。瓦斯科夫感到自己燃烧起来了,他身体摇晃着,俘虏的背影变得更加模糊,他一次又一次晃脑袋。但不管如何,背影还是模糊的,周围的一切也是模糊的……

  突然,从四周的森林中,山丘上,河畔冒出无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呼喊着向瓦斯科夫涌来。是少校和基里亚诺娃带着大部队正在森林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然而瓦斯科夫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他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过了俘虏身旁,一直走向村口。

  四面八方都是红军战士,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然而这一切落在瓦斯科夫的眼里,都是一些晃动的影子。他分辨不出眼前的是谁,只知道一味地晃动着身体朝前走着,走着。

  他仍然跌跌撞撞向前走去,一直走向空无人迹的村庄。

  瓦斯科夫终于明白他已经回来了。他想站住,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重重地跌在地上,昏死过去。

  红军向德国发起了总进攻。

  “喀秋莎”万弹齐发,射向了柏林。红军战士冲进国会大厦,将高高飘扬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顶上。

  欢呼声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柏林,莫斯科,巴黎,伦敦,华盛顿……

  战争终于结束了。

战后的俄罗斯土地上一片废墟。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停下来哀悼,他们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之中。推土机把废墟推倒,压路机压过坑坑洼洼的公路,年轻人一队队扛着工具,唱着欢快的歌向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去。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用欢声笑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

注:①节选自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删改。该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战士英勇抗击德寇入侵的故事。②小说中牺牲的五位女战士。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小说多次写到俘虏有何作用?(6分)

3.小说两次写到瓦斯科夫“默默地唠叨着”,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4分)

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诗经·氓》) 

   (2)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3)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7)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8)牢骚太盛防肠断,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