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想到少年时曾经欢乐的日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想到少年时曾经欢乐的日子,这两句诗句是:

                                                。 

2.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感叹多年早起晚睡辛苦持家的诗句是:

                                            。   

3.在《离骚》中,屈原感叹是众多奸佞小人的谣言使得楚王疏远自己的诗句:

                                                      

4.固时俗之工巧兮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4.偭规矩而改错。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晏晏”、“夙”、“寐”、“靡”、“蛾眉”、“ 谣诼”、“ 偭”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该题要求学生平时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背诵,并且把字记牢。学生可以互相提问并把错误的字句单独记下来,以备复习时加强记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1. 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注]虓(xiāo):怒吼。赙: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            奇:认为┅┅奇异。

B籍每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            坐:犯罪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B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C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D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戎小时候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5分)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先生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先生带领伯牙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以此陶冶他的性情。后,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或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后世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拿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材料二: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的脸面,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

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以下是“空巢老人”的一个典型生活场景,请模仿这个场景,另写一个场景。要求:字数相当,句式类同。(5分)

空巢老人:     一碟菜,一碗饭,一张桌子。

                   桌子上方,一张全家福。

                   电视,嗡嗡地响着。

                   老人注视着全家福,眼里满含着孤独与期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