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2.《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完《霓裳》和《六幺》之后,侧面烘托其演奏技艺高超的两句是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的两句是                             ”。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根据题意来默写,因此应先理解题目所提供的具体语境。第一题要知晓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的意思,那就是要善于借助他人的成功经验,也就是《劝学》的要“善假于物”;第二题的题意要注意两点,一是琵琶女演奏完《霓裳》和《六幺》之后的诗句,二是理解侧面烘托的意思;李贺诗《雁门太守行》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另外,这六个句子的默写,要注意这几个陷阱,一是第一小题的通假字,注意不要写成了假借字,就是“生”不能写成“性”;一是第二题的“唯”字不要因音近和形近而写成了他字;三是第三题要注意理解“燕脂凝夜紫”的意思。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海陵病中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

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临绝境。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憕,太原文水人。早聪敏,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阳尉。张说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引憕常在幕下。九年,入为相,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憕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二十八年,为河南少尹。时萧炅为尹,依倚权贵,莅事多不法。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炅及甑生患之,而构于朝廷。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十一载,累转河东太守、本道采访。谒于行在所,改尚书右丞、京兆尹。十四载,转光禄卿、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

其载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人心震惧。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迁憕礼部尚书,依前留守。自逆徒发范阳,至渡河,令严,觇候计绝。及渡河,陷陈留、荥阳二郡,杀张介然、崔无玻,数日间已至都城下。禄山所统,皆蕃汉精兵,训练已久;常清之众,多市井之人,初不知战。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憕谓奕曰:“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奕亦便许愿守本司。于是憕居留守宅,奕独居台中。

及常清西奔,禄山领其众,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杀掠数千人,箭及宫阙。然后住居于闲厩中,令擒憕及奕、判官蒋清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憕、奕、清三人之首,以徇河北。信宿,至平原,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玄宗赠憕司徒,仍与一子五品官。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并迁监察御史       课:考核。          B.而于朝廷       构:陷害。

C.绥将士               辑:招集。          D.以河北         徇:巡查。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B.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C.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D.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憕从小聪敏,考中明经科,开元初年为咸阳尉。后得到张说的提携,任长安尉。又得到宇文融的推荐,任判官,代理监察御史。

B.李憕任东京留守时,正值安禄山起兵反叛。李憕与封常清、卢奕、达奚等人修缮城郭,率兵抵御,军令极严,在洛阳与叛军展开了激战。

C.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多半是些市井之人,本来并不懂得打仗。遇到安禄山所统领的训练已久的精兵,吓得魂飞魄散,神色沮丧,望风奔逃。

D.洛阳被攻破后,李憕和卢奕、蒋清被安禄山杀害。三人头颅被辗转传送各地,后来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斩杀了安禄山的使者,把三人的头颅清洗后收殓人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5分)

 

 

(2)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国历史,是讲96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

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完的目的即是为此。

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对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

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

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

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

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

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

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

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其所史也千差万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放到牛棚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大伯,你为什么不把草料直接放在地上,这样牛吃起来岂不方便?”老农说:“放在地上,全堆在它面前,食物得到太容易了,它不晓得珍惜,糟践厉害;我现在放到让它勉强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作家听后,连连感叹:“哦,哦,真是喂牛有道,我明白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情景补充人物的对话,要求简洁得体。(5分)

满分5 manfen5.com

 

 

主持人:您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画吗?

嘉宾:①                     

主持人:老人为什么喃喃自语这句话?

嘉宾:②                      

主持人:您觉得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嘉宾:③                      

主持人:④                      

嘉宾:最重要的是,还要常回家看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