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句默写(8分)(1题1分) 17.(1)《赤壁赋》中哀叹人生短暂的句子: , ...

名句默写(8分)(1题1分)

17(1)《赤壁赋》中哀叹人生短暂的句子:                                 

(2)《阿房宫赋》中描写百姓奋起反抗,使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的句子:                   

(3)《饮酒》中既表现诗人淡泊的心境又描写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的诗句:          

(4)《曹刿论战》中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的句子:                        

(5)《观沧海》中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           

(8)《次北固山下》                ,风正一帆悬。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7)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解析】 试题分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蜉蝣、渺、沧、须臾、戍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诗歌鉴赏10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

】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 消:病名,即糖尿病。 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

B.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C.乃守于狱                 系: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4分)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4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 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阁夜》一诗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今卒困于此(《项羽之死》)

B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

C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   

D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六王毕,四海 (《阿房宫赋))          

B项王瞋而叱 (《项羽之死》)

C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并序》)       

D雄州 (《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