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问题。 龙 虎 斗 陈玉兰 ①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题。

陈玉兰

①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②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③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④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⑤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⑥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⑦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⑧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⑨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⑩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C.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愧疚。

E.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

2.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3分)

3.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4.这篇小说,谁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1.D (3分),A (2分),B (1分) 2.①正衬,以秦班主的了得功夫衬托出年轻人的绝伦技艺;②为年轻人出场比武做铺垫;③为下文情节“两戏班合二为一”发展蓄势。( 每点1分,共3分) 3.①技艺超群:在庆祝曹锟六十大寿的堂会上,秦班主拔得头筹;与年轻人比试,秦班主展示一身功夫。②宽容大度,怜才惜才:面对年轻人的叫板,秦班主看“他一副好人才”,又觉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还任其叫骂。③有羞愧心,知错能改:每当想起袁班主,秦班主便觉羞愧;在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秦班主羞愧的流泪并向年轻人请教。④识大体,明大义:在袁班主事迹的感召下,秦班主与年轻人的两个戏班合二为一,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每点1分,答出三点满分,共4分) 4.①秦班主是主人公。作者塑造秦班主着墨最多,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文中的主要情节都围绕他展开,他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小说通过秦班主的遭遇再现了乱世中戏班是如何生存的。②袁班主是主人公。作者塑造秦班主虽着墨最多,但主要是为了衬托袁班主,突出其气节和大义。年轻人与秦班主比武,是替父明志而来,促成了两个戏班的最终合并;虽然袁班主在抗日战争中死去,但子承父业,这都是袁班主教导有方。③袁秦两位班主都是主人公。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的结构,明线是秦班主,暗线是袁班主。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再现在乱世中戏班班主的不同命运;在秦班主与袁班主儿子的共同努力下两戏班合并,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答出其中一种即可。观点1分,理由一点2分,两点5分,共6分;只有观点不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小说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一定要回归原文,把每一个选项和原文一一对照,然后做出判断。C项“这足见其……”属于强加因果。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曹锟是一个自私残忍的人。E项年轻人来此的目的不是炫耀技艺,主要是为父明志。B项也有衬托出秦、袁二人的超群武艺之意。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动作,主要从内容和结构和手法两三个角度分析,内容上主要是突出人物形象,手法上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结构上主要是为下文做铺垫。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作答时主要结合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同时注意分条概括,在概括时,一般着眼于人物的内在特点,即精神品质、性格情感、个性特点等。如第五段“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根据这一系列动作可以概括出“技艺娴熟”;第十一段“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可看出他有羞愧心;最后一段“两戏班合二为一”可看出“识大体,明大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的重点是哪个人是主人公。答题时可从人物关系、形象塑造、情节、主旨等角度考虑。作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错一个字,整句不得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氓》)

(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氓》)

(3)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余虽好修姱以革几 羁兮,______________?(《离骚》)

(4)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离骚》)

(5)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短歌行》)

(6)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8)日光下,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    ②襄水,古属楚国。

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渡口),两人不说津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4分)

2.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上元敕府浙灯       市:购买。

B.违制之,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坐:犯罪。

C.以诗托        讽:讽刺。

D.以水之再至       虞:戒备。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3分)

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每因法以便民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查看答案

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死生亦大矣                    ②仰观宇宙之大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⑤客有吹洞箫者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B.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声呜呜然/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C渺沧海一粟/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D羽化登仙/无物以相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