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教育部实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教育部实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推行,给予假文凭以致命一击,使假文凭无藏身之地,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B.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

   格人才的培养。

C.姚良相不是那种全无良知的混球,而良知是个很有力量的东西,经常会莫名就阻止了一

   个人准备好了去做的坏事。

D.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开启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但是其发展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跨境电

   子商务要实现发展,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B 【解析】 试题分析:A.残缺主语,应在“电子注册”后加“制度”。C.重复啰嗦,删去“好了”。D结构混乱,“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改为“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或“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语病题答题技巧:(1)审读法。审读法就是通过审慎的阅读,发现句子的毛病。一般说来,大凡读起来别扭,听进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找到了病处,再仔细分析判断,查清语病的原因,然后加以修改。例如“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读第一分句“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就会觉得不通,要在其结尾加上“情况”或“状况”之类的词语比较顺畅。 (2)紧缩法。紧缩法就是把句子的修饰成分去掉,就其主干部分,检查语病。例如,“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把它紧缩后就是“他按排了内容、时间、人员以及问题。”显然,“按排”与“问题”搭配不当。(3)类比法。也可以称为“仿造法”,就是按照自己怀疑有语病的句子的格式仿造句子,如果仿造的句子有语病,那么原句也有语病。例如,“今年春节,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这句话通不通,可以用类比法来检验:“这个工厂的几十台机器,几百个工人放弃休假。”“这所学校的几十间教室、几十名教师放弃休假。”显然“机器”、“教室”、“消防车”都不会“放弃休假”。(4)比较法。在选择有语病的项时,四个选项中往往有两个容易排除,剩下这两个,就为难了,那个干扰因素比较大的选择项,也给人似是而非的印象,这时就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如果是确认两项都有问题,就选择问题较大,较明显的那一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作为新兴产品的空气能热水器,假冒产品充斥市场,可谓      ,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 

②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以及科学的估价体系,收藏市场监管滞后,参与人员       ,欺诈之事时有发生。

    ③本市各类培训机构中外籍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市场上正规的培训机构基本都能执行外教聘任规定,但庞大的外语培训市场还是有不少        者。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滥竽充数      B.鱼目混珠    滥竽充数    鱼龙混杂

C.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滥竽充数     D.滥竽充数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奇大法官梅汝璈

梅汝璈(1904~1973年,江西省南昌县人,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毕业后,于美国先后获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长期从事英美法学的教研工作。1946年,受国民政府任命,作为中国法官全程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人的尊严。梅汝璈有一句话流传甚广:“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初到东京的思考

1946年3月20日,梅汝璈飞抵日本,作为中国法官正式在军事法庭履行新职。在当天的日记里,梅汝璈写道:“我注视公路两旁的景象和路上日本男女的表情。我的总印象是横滨和东京的工厂都炸光烧光了……这是不能不叫我们要审判的那些战犯负责的。他们搅乱了世界,荼毒了中国,而且断送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前途。”

梅汝璈细心地观察日本社会,并如实记录。随着了解的深入,梅汝璈发现日本人的精神面貌和百姓生活并不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差。梅汝璈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日本时报》又一篇转载拉铁摩尔先生的论文……他这篇文章主要是警告美国:管制若不得法,日本不出几年在工业上经济上又可东山再起,操纵或独霸远东,而使中国、朝鲜、菲律宾等工业幼稚的国家没有兴起和竞争的可能。他相信日本是在装穷装苦,实际他们并不匮乏:否则何以公民营养得那样壮健,体格依然比上海、北平或朝鲜一般人民好得多呢。”

开庭前的座次之争

1946年5月初: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度、菲各国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聚集东京,召开开庭前的预备会议,讨论法官座次安排问题。

法庭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澳大利亚法官韦伯爵士,他想让两位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左右,于是便提议法官席次应按联合国安理会惯例来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梅汝璈明白,座次表示着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他主张法官的座次按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这样美国和中国便分处第一、二位,分别位于庭长韦伯的两侧。对于梅汝璈的提议,西方国家的代表不以为然。预演时,梅汝璈愤怒地说:“我拒绝接受这种不合理的安排。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受侵略最深,抗战最久,牺牲最大,而英国却只是一味地忍受和投降,中国绝不能接受排在英国之后,我认为中国政府也不会同意被安排在英国之后!”随即他脱下象征着权力的黑色丝质法袍,以退出预演相抗议。最终,法庭接受了梅汝璈的意见。

法庭内外的较量

盟军总部国际检察处选定了东条英机等28名甲级战犯,作为审判对象。但日本天皇裕仁的名字没有在战犯名单里。美国政府以《波茨坦公告》允许日本在战后保留天皇制度为由宣布不起诉天皇裕仁。梅汝璈主张审判裕仁,他在与其他法官交流时提出,保留天皇制度与起诉裕仁并不矛盾,可以由新天皇即位,同时起诉裕仁。梅汝璈的主张得到了其他一些法官的支持,只是后来由于麦克阿瑟的庇护,日本天皇才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审判。

在起草判决书时,梅汝璈认为在日本的侵华战争中,中国人受害最深,最具发言权,日本侵华罪行这部分应由中国人书写。面对堆积如山的证据和材料,梅汝璈和他的助手竭尽全力,向法庭提交了200多页、长达十余万字的判决书章节。事后梅汝璈回忆说:“那些日子,我们就像钻进成千上万件证据和国际法典的虫子,每天在里面爬来爬去,生怕遗漏了重要的东西。”

在法庭判决阶段,由于各国法律体系以及法官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所以在给被告定罪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面对这种局面,梅汝璈忧心如焚,夜不能寐。 他查阅了卷帙浩繁的资料,向法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例如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曾采用砍头、挖心、水溺、火烧、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他主张对首恶必须处以极刑。在梅汝璈的不断交涉、周旋下,许多法官认同了他的观点,最后通过投票,决定判处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等对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的7名战争罪犯死刑。

东京审判结束后,梅汝璈被南京政府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司法部长,但他对国民党政府已失去信心,于是托词滞留日本。1949年年底,梅汝璈返回北京,担任了政务院外交部顾问。但是新中国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沿袭了苏联模式,执着于英美法学的梅汝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在一份检查里酸楚地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1962年,梅汝璈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他想将东京大审判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如实留给后人。

(选自《法治周末》59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46年受政府指派,梅汝璈全程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在国际舞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人的尊严。

     B.梅汝璈爱憎分明,到东京后,细心观察日本社会的状况并如实记录。他发现日本人的精神面貌和百姓生活并不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差,读了《日本时报》上转载的论文,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日本是在装穷装苦,值得警惕。

C.在法官座次安排上,梅汝璈反对庭长的安排,十分愤怒地脱下法袍以退出法庭相抗议。

D.东京审判有中、美、英、苏等ll个国家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参与,关系十分复杂,斗争颇为激烈。在法庭内外的较量中,梅汝璈据理力争,各个击破,发挥了重要作用。

E.东京审判结束后悔汝璈托词滞留日本,因他对国民党政府已失去信心。1949年返回北京,1962年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把当年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如实留给后人。

2.新中国成立后梅汝璈担任政务院外交部顾问,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原因是什么?(6分

3.文章首段引用梅汝璈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梅汝璈是个“传奇的大法官”,文章以此为标题很吸引人的眼球。试就“传奇”,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我讨厌这一切。”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哦……也许……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当真的吗?”

  “当然。”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他说。

  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我必须快走。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说。

  “哦?……对,我总是坐辆车来的。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哦……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你得在我走后,在这条登子上再坐10分钟。”她说着就走开了。

  年轻人看着那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当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扭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到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座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亨利,俱乐部。”

                                       (取材于欧•亨利《汽车等着的时候》)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的宁静的角落里发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更有利于主旨的体现。

B.女孩子开始表现出几分热情,而后却又“冷冰冰的”;宣称“讨厌享受,讨厌珠宝”,后来却又说要乘红色轮子的汽车参加音乐会……这些前后矛盾之处都表现出女子善变、不可捉摸的性格特点。

C.小说对处于下层社会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活贫困的关切,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及心理细节的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既让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讽刺了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凸显出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

2.小说结局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做分析。(6分)

3.小说中多次提到一辆汽车,“汽车”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请简要分析探究小说的中的“女子”和《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性格的异同。(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

______。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前人也

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1.全诗突出地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2.诗以“山行即事”为题,却在结尾才点“山”,而全篇未见一“行”字,你怎么理解?(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