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极力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描写乐声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蔺相如墓
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1.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________,都借用________(手法)来委婉言志。(4分)
2.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十一年,疏言:“诸行省例,凡罪人重者收禁,轻者取保。独刑部不论事大小、人首从①,皆收禁,累无辜。请如诸行省例,得分别取保。刑部引律例,往往删截,但用数语,即承以所断罪;甚有求其仿彿,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请敕都察院、大理寺驳正;扶同草率,并予处分。”命九卿议行。
乾隆三年,上将临雍视学,举古礼三老五更,咨鄂尔泰及廷玉。廷玉谓无足当此者,撰议以为不可行。四十三年,上撰三老五更说,辟古说踳驳②,命勒碑辟雍。五十年,复见廷玉议,以所论与上同,命勒碑其次,并题其后,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注】①首从:首犯,从犯。②踳驳:舛谬杂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 敕:下诏命令。
B.嗣改称办理军机处 嗣:随后。
C.始得预政事 预:准备。
D.命勒碑辟雍 勒:雕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B.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C.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D.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张廷玉历任多职,职位晋升很快。他考中进士之后,做过庶吉士,后入值南书房,不久又升为洗马,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
张廷玉对于管理百姓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对于“棚民”,他认为应该严加约束,对这些人中愿意读书学习的,体力智勇双全的,可以察明考核予以录用。
张廷玉处理政务周密敏捷,勤奋慎重。在办理军机处任职时,各项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他还上书皇上,请求对刑部草率审案者给予处分。
张廷玉有远见卓识。乾隆三年,清高宗打算仿古制行三老五更之礼,张廷玉认为不可施行,几十年后,清高宗再次看到张廷玉以前的奏议,认为他发表的评论与自己的相同。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甚有求其仿彿,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4分)
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领袖”考源
丁喜霞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领袖”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楷模”。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张角,钜鹿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作动词时词义是“做他人的楷模、为他人伸表率”。
“领袖”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实际上是“衣服的领和袖”。如《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郢人”《汉书音义》作“獿人”。服虔曰:“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有小飞泥误著其鼻,因令匠石挥斤而斲之。”(《庄子集解》)在服虔注中,“领袖”与前文“广领大袖”相对应,表示“衣服的领和袖”意思甚明。
“领袖”为什么能表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呢?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的意义和作用。“领”的本义是“脖子”。如《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毛传:“领,颈也。”按照认识规律和词义引申规律,衣服挨近脖子的部分也可称为“领”即“衣领”。如晋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我们今天所说的“袖”上古称为“袂”。汉代以前的“袖”是袂(衣袖)之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部分,相当于戏曲中的“水袖”。上古时“袂”为衣袖总称,说“袂”可以包括“袖”,说“袖”时只指局部,不能指全部的袖子。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余狐裘而羔袖。”即狐皮的衣服袖上接了一段羔皮的袖头。《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柯刺秦王:“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袖绝。”此句中“袖”即指袂之长于手的部分,因为是接上去的,就被拽断了。汉代以后,“袂”字逐渐消失,衣袖统称为“袖”。
“领”和“袖”之所以在文献中常常连称,一是因为在衣服的制作上二者都是另加的部分,又都起装饰的作用,二是因为二者都有特别的作用,提起领子,整件衣服就可以顺当地提起来,《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所谓“提纲挈领”即提住网的总绳和衣服的领子,比喻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袖则常用以挥动示意并能表示礼节,《易经·归妹》王弼注:“袂,衣袖,所以为礼容者也。”孔颖达疏:“所举敛以为礼容。”由于“领”和“袖”在衣服上有重要作用,从而引申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的比喻义。“领袖”的这个比喻义与组成这个词的两个词素义已不直接相关,两个词素已凝固而不可分,我们无法将表示“杰出人物”的“领袖”拆开用两个词素义的叠加来理解,因此,我们认为“领袖”已经由并列短语演变成为一个双音词。“领袖”成词的时代发生在两晋时期。
我们现在用“领袖”指称“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此义是从“同类人中之杰出者”引申而来的,早在明清时就已见用。《明史·曹于汴传》:“时绍徽、应甲附魏忠贤得志,必欲害于汴,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遂削夺。”
(选自2014年第3期《新华文摘》)
1.下列关于“领”和“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领”字出现较早,最早在《诗经》中已有使用,“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中的“领”即指人的脖颈
B.“袖”字最初是指袂中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那部分,如《左传》中“余狐裘而羔袖”中的“袖”就是。
C.“领袖”连用最早见于《庄子》,该书记录“郢人”(“獿人”)“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
D.“领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在“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或“做他人的楷模”等义项上被使用。
2.下列关于“‘领’和‘袖’在文献中常常连称”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领”和“袖”都是衣服的重要构件,都是另加的部分,且都有装饰性。
“领”和“袖”各自有特殊的作用,并由此给人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启迪。
“领”和“袖”由其本义引申而来的比喻义,让其最终合变成一合成词。
“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让“领袖”更加不能拆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在两晋时,“领袖”虽然有“楷模”的义项,但也见有“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可见其感情色彩尚不全是褒义。
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有“左手把秦王之袖……自引而起,袖绝”的记载,因为“袖”是另接上去的,所以易“绝”。
“领袖”一旦当作“同类人中的杰出者”来看待,它就已成合成词了,因为它的意义和其中两个词素的意义不再直接关联。
“而领袖不污”和“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的“领袖”异中有同,因为它们的含义不同却都不再只是并列短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匹志在四方的骏马,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伯乐”,却被卖到一个磨坊拉磨。很快,它觉得拉磨太累,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便请求上帝将自己改派到马场里,供骑手们骑行。可是到了那里,他又觉得伙食太差,于是再次请求上帝转移它。最后,上帝满足了它的请求,把它送到一个皮匠家里,皮匠对它非常好,每天都给它吃最好的食物,而且不让它干任何活。可不久后的一天晚上,这匹马被杀掉了,皮匠剥了它油光发亮的皮,将其做成了皮衣、皮革,高价卖给了富人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以画线句为起句,结合《项羽本纪》和《鸿门宴》的有关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70字。
经典名作无一不是描摹历史人物的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