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 夏日 客中初夏① 寇准 司马光 离心杳杳思...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

         夏日                              客中初夏

寇准                                司马光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初夏,清雨,清晰的南山,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来抒发感情。(手法1分,分析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比喻。诗人选择"柳絮","向日葵"作比,言此意彼,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我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2. 前一首:孤寂的离别情绪。后一首:表现自己襟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绝不谄媚。(各2分,后一首答出“忠心”即得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第一首,作者捕捉夏日傍晚即景,写成此诗,反映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消闲生活。首句连用两个叠字,用“杳杳”来写“离心”,用“迟迟”来写“思”,情感显得更为饱满。二句写“枊自垂”,用景语,写出自己心情。三句“日暮”点明时间,用“闻燕语”,又进写一层。四句“轻寒微雨麦秋时”,给“闻”增添了一种气氛。诗人对所描写的景物,经过细致的体察,抓住景物特色来写,一方面写出了夏日的风景,同时也把自己的消闲生活,精微贴切地表达出来了,无刻削之痕。主要是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二首,前两句写景: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后两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同样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所以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第一首诗歌,“离心”一词指的是诗人被罢相离开汴京的心情。“燕语”可代指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使得它在古诗词中象征着世事变迁的感慨,抒发世殊事异的寄托。这首诗主要表达离别的孤寂之情。第二首最后两句抒情,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语句)15分

(1)分别写出《蜀相》和《书愤》的尾联

《蜀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清澈无边,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诗眼”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表现李白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中形容乐音清脆、和缓,乐声惨淡、清丽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分别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10分

21诗歌的源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中国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是__________。盛唐时期,诗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元明清三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盛起来,而诗文的成就已不能和唐宋相比。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冥然兀坐  珊珊可爱    万籁有声     瞻顾遗物

     B.稍为修葺  偃仰笑歌      庭阶寂寂    桂影斑驳

     C.垣墙周庭  常号不自禁    凭几学书    尘泥渗漉

     D.明月半墙   室始洞然     卧病无疗    大类女郎

 

查看答案

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下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