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韩、魏秦之冲(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故夫天下之所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5.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1.(1)阻碍 (2)挺身而出 (3)看重(4)抵御 2.B 3.C 4.A 5.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第一句“韩、魏塞秦之冲”中的“塞”可以联系前一句“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由此可以推测“塞”应解释为“阻碍”。第二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中的“出身”联系后一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可以推测“出身”应解释为“挺身而出”。第三句“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中的“重”根据前面所说的韩、魏的地形,可以推测应解释为“看重”。第四句“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中的“摈”联系前后的句意应解释为“抵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所忌者”,所字结构,忌惮的事情;“见”,看得出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       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        秦之所大欲

3.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8分)

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注】 ①夷犹:犹豫迟疑。②看看:即将。③面: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

1.简要分析“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一句的妙处。(4分)

2.这首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主旨是否相同?请概括表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

         夏日                              客中初夏

寇准                                司马光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语句)15分

(1)分别写出《蜀相》和《书愤》的尾联

《蜀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清澈无边,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诗眼”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表现李白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凭箜篌引》中形容乐音清脆、和缓,乐声惨淡、清丽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分别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10分

21诗歌的源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中国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是__________。盛唐时期,诗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元明清三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盛起来,而诗文的成就已不能和唐宋相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