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4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1.(4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 1. 试题分析:上阕写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结尾两句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下对照,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本诗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词。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周大司空孝宽六世孙。丹蚤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令,以让庶兄,入紫阁山事从父能。复举五经高第,历咸阳尉。张献甫表佐邠(bīn)宁幕府。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筑堤扞hàn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凡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万二千顷。有吏主仓十年,丹复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新唐书·循吏》)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献甫表邠宁幕府      佐:帮助(治理)

B.安有官受钱         贸:通“牟”,谋取。

C.罢八州食者          冗:多余的。

D.其家,尽得文记        籍:抄家。

2.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为百姓办实事的一组是(3分)

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      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

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筑堤扞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

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

A.②③④       B.④⑤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3.下列是对文段的概括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韦丹师从外祖父,对经书的学习,成绩尤为突出,并因之被授予官职。朝廷曾派他到新罗国去吊丧,但未成行。

B.韦丹任容州刺史时,反对游手好闲,鼓励耕田织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兴办学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C.韦丹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时,当地百姓住着茅屋,容易发生火灾。他培训工匠,置办材料,免费为百姓盖上了瓦屋。

D.有一吏卒恩将仇报,上书诬告韦丹。通过调查,人们不仅弄清所告不实,反而更加认识到韦丹任职时是清正廉明的。

4.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课内句子翻译)每题4分,共8分)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2)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国际先导报》2013年7 月5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B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D“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C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匹年轻的千里马,在等待着伯乐来发现它。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士兵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普通士兵效力呢?猎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去当猎人的苦力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匹马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主人。一天,钦差大臣奉命来民间寻找千里马。千里马找到钦差大臣,说:我就是你要找的千里马啊!钦差大臣问:那你熟悉我们国家的路线吗?马摇了摇头。钦差大臣又问:那你上过战场、有作战经验吗?马摇了摇头。钦差大臣说:那我要你有什么用呢?马说:我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钦差大臣让它跑一段路看看。马用力地向前跑去,但只跑了几步,它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你老了,不行!钦差大臣说完,转身离去。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韩、魏秦之冲(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故夫天下之所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5.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       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        秦之所大欲

3.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