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 杨志军 ①公元前121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

杨志军   

    ①公元前121年,西汉名将霍去病领军入驻湟水流域,在土著草顶房的一侧,筑起屯兵之所西平亭。西宁作为城市的历史从此开始。

    ②这座城市后来让人有了这样的期许:如果你想在一个城市一天之内领略三种以上的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精髓,西宁便是首选。

    ③西宁把分布在广袤天地间那些最古老、最普遍、最有情彩和质量的文化凹凸集纳起来,让它成了一个民族交融、风情粘连的立体浓缩版。城东的伊斯兰文化,浓烈如圣地麦加;城南的藏传佛教文化,原生如古佛临世;城中的儒道文化,坚实如城垣不摧。还有星罗棋布的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使这座城市具有了民族交汇地带人文呈现的所有特征。著名的东关清真大寺是汉式宫殿和阿拉伯寺庙的融合,而脊顶的镏金宝瓶以及鸣经楼上的小经筒却又彰显藏传佛教的经典饰风,这样的组合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西宁有两个大广场,中心广场和新宁广场,大广场就是大舞场,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气势磅礴的千人集体舞,各个民族,男女老少,汇聚在这里狂舞锅庄。锅庄是遍布藏区的藏族圆圈舞,它可以消除疲劳和烦恼,产生爱情和喜乐。现在爱情照样产生,但已经跨越了民族界限,汉藏婚姻以先锋时尚的方式继续演绎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看着他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你会发现那已经不仅是民族融合而是血液融合了。藏民穿着汉服,汉民操着藏语,见你一声“乔得冒”(你好),分手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很多场合都这样,你都分不清谁是谁了。我有一个朋友老家在北京,他总说:“乔得冒您哪。”或者说:“扎西德勒您哪。”说久了,连藏族朋友也学他:“乔得冒您哪。”在藏族地区,汉族才是“少数民族”,因此首先是汉民的藏化.这是生存的需要,比如你必须习惯喝奶茶、吃糌粑,必须遵从藏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信仰等等,其次才是藏民的汉化,藏民的汉化是一种走向进步的表现,是藏民族自发而必然的趋势。

④由于冬天漫长、夏天短暂,西宁人对绿色的追逐,跟牛羊是一样的,跟鸟儿是一样的,顽强执着得几近疯狂。只要有点树林子就能冒出个茶园,只要有个茶园就能常常爆满。喝茶,吃酒,唱歌,跳舞,城市和人群,在这里诠释出了最本真的意义,那就是不管生存多么忙累、艰难,人都要创造享受,享受附带着忧伤,因为一直不肯放弃的,还有期待。

西宁的佛爷藏里的经,

塔尔寺的宝瓶,想烂了肝花花疼烂了心,

望麻了一对大眼睛。

我不认为这仅仅是一首情歌,西宁人的“大眼睛”望得更远,他们认为“藏里的经”才是值得“想烂”“疼烂”的真经。所以,西宁成了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起始。

    ⑤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从西宁延伸而去,就像伸出两条结实的臂膀,紧紧搂定了西藏。青藏高原—青海和西藏,因为这两条命脉的存在,使亘古及今的一体联通变得可触可感.它既是整一的地理板块、区域板块、民族板块,又是整一的风情板块、文化板块、经济板块,它在不可分割也从未分割过的意义上,成为中国的信仰大陆、福音高地。而西宁就是高地的门户,是历辈达赖喇嘛和班禅活佛的尊师宗喀巴的诞生地,它发祥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并在一块八宝莲花的福地上,生长出了一棵十万叶片上自然描绘着十万狮子吼佛像的菩提树。六百多年前的西宁人意识到这是震惊世界的奇迹,在奔走相告的激动平息之后,垒起石板,围树造塔,于是有了塔尔寺。

    ⑥塔尔寺是信仰的灯塔,为的是把众生引向光明与和平、高尚与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塔尔寺从来不仅仅是藏族人的圣地,汉族人的心灵也大都有着对它的依附和崇敬。有一次,我拣了一把塔尔寺大金瓦殿前菩提树的叶子,带给一个汉族朋友久病不愈的母亲,告诉她这种树叶有祛除病魔的作用,这在我不过是给她一种心理安慰。但一个月以后,朋友告诉我,自从喝了那些树叶泡的水,母亲的病渐渐好了。我知道这位汉族母亲的心里早就耸立着神奇的塔尔寺,所以塔尔寺的树叶才是灵验的,是和藏族人共同的信仰治好了她的病,而不是我或者树叶。(选自《中国作家网》)

1.请简述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看着他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你会发现那已经不仅是民族融合而是血液融合了。

(2)在这里诠释出了最本真的意义。

3.文章第⑥段讲了“树叶治病”的故事,简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4.结合文意,探究文章以“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为题有哪些妙处。(6分)

 

1.指出了西宁是一个多种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精髓的集聚地,它给人很高的期许;承上启下,承接第①段对西宁的介绍,领起下文对西宁的民族生活和文化的叙述描写。(分号前后内容各2分,共4分) 2.(l)汉藏两民族联姻,让其下一代己经无法分清谁是汉族谁是藏族,精神文化上已成为一体。(2分) (2)尽管生存艰堆夹杂着忧伤,但也要创造享受,充满期待。(2分) 3.突出了“塔尔寺是信仰的灯塔”,它能“把众生引向光明与和平,高尚与幸福”;汉藏两个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分号前后内容各2分,共4分) 4.点出了写作对象“西宁”,指出了全文的写作内容;(2分)“望麻了一双大眼睛”借用民歌,形象生动地表明西宁浓缩了多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精髓;(2分)表达了西宁人对精神信仰的追求,也体现了作者对西宁的喜爱及其蕴含的文化精髓的敬仰。(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段落的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是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与主旨有和关联(一般是突出、体现、揭示)。“这座城市后来让人有了这样的期许”写西宁给人期许;“如果你想在一个城市一天之内领略三种以上的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精髓”写西宁既有各种民族生活场景,又包含各种文化精髓。“西宁便是首选”,而后文正是写西宁,结构上又引起下文。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一般采取如下几种方法:关键词分析法、回归语境法、句子结构分析法、表达特色分析法。本题可以采取前两种。第一小句中的关键词有“他们的下一代”“民族融合”“血液融合”,回归文本可以知道指的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多代表的两个民族的联姻,后文又说“你都分不清谁是谁了”,将前后的内容结合到一起即可。第二小句中的关键词“在这里”“最本真的意义”,回归文本,联系后面的句子“那就是不管生存多么忙累、艰难,人都要创造享受,享受附带着忧伤,因为一直不肯放弃的,还有期待”,然后进行整合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一定要回归文本,看题目所属的段落及段落的主要内容,因为段落中的材料都是围绕本段的中心展开的。第六段的中心句是“塔尔寺是信仰的灯塔,为的是把众生引向光明与和平、高尚与幸福”,紧跟着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塔尔寺从来不仅仅是藏族人的圣地,汉族人的心灵也大都有着对它的依附和崇敬”,这是递进关系的句子,重点在后面“汉族人的心灵也大都有着对它的依附和崇敬”。知道了这些,本题就不难解答了,后文的材料就是为了阐释这两处句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标题的妙处有:点明对象(揭示主旨),表达感情,形象生动(激发思考)。本文的标题“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因本文所写的就是西宁,所以点明写作的对象;“望麻了”体现出对西宁的向往和喜爱;同时这是一首民歌,用民歌为题,既形象生动,又有文化韵味。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明的语言揭示其寓意,不超过20字。(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的短文补写一个对偶句,揭示短文所述经历给人的启示,不超过20字。(4分)

    年轻的时候,挑着桶去挑水,扁担晃悠着,铁皮水桶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走多远,响多远。待到用辘轳把水绞了上来,挑着回家,水与桶沿齐平,满满当当;压在肩上,沉甸甸的,分量扎实。这时扁担不再晃悠了,水桶也不再吱声了。一路走来,脚步迈得稳健,心里也似乎踏实了许多。

挑水的经历。给我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____________

①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

②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

③“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④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⑤之所以难,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锤百炼的功夫外,还因为这不是单单文字功夫能奏效的。

⑥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

(4)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6)嗟余听鼓应官去,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②颍:河水名。

1.“空听潺潺清颍咽”句中的哪个字最传神?请简析。(4分)

2.请赏析词下阕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