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

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

3.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

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

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D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整合能力,要结合对桃花以及“桃花文化”的分析做出推断。A项,无必然的因果关系。B项, 三个不都是传说,且不与“尚红”有关。C项,特殊情结是指“桃花源”情结。作答步骤:①浏览全文,整体感知→②逐题逐项,“归位比较”→③排除选项,得出答案。注意:“比较”得出的结论必须遵从原文观点或作者意图,而不是考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判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关键在于“形成条件”,C是列举桃树的成长状况,而非“桃花文化形成的条件”,属于答非所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从原文“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可知,被“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的是“桃花”而非“桃花文化”,偷换概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    _     _         _                            。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和整体氛围。

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

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

A.⑤④⑥③①② B.⑥⑤②④①③ C.⑥②④①③⑤ D.④⑥②①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连线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罗贯中——明代

B.《装在套子里的人》——短篇小说——契诃夫——俄国

C.《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文学家——晋代

D.《逍遥游》——《庄子》——庄周——战国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遂见用于小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

翱翔蓬蒿之间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齐谐》者,志怪者也     莫之夭阏者

奚以知其然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既自以心为形役

A.①③⑤②⑦⑧⑥⑨⑩    B.①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C.①⑤②③⑦⑧④⑥⑨     D.①⑩②⑦⑧③⑤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泉涓涓始流 弃甲曳兵

B.问征夫前路 乐琴书消忧

C.乎遑遑欲何之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D.悟已往不谏 靡途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于时风波未静

B.问征夫以前路                   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C.尝从人事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惆怅而独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