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                   宠:重用

C.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3分)

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5分)

(2)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5分)

 

1.B 2.B 3.D 4. (1)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 (2)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后悔都来不及。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中,“宠”应为“以……为宠,把……作为宠信”。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②是一个比喻,是说为政应宽大的道理;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皆与王祎有非凡胆识无关。①③⑥全部能表明。第①句“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这件事在封建社会是需要有过人胆识的,即对国政提出自己的意见。第③句是王祎对太祖提的建议,即减轻人民的赋税,没有非凡胆识,是不能也不敢说出这些话来的。第⑥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是王祎在面临被杀的情况下对梁王说的话,当然要具备非凡胆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D项中,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通顺。(1)注意“顾”,回头;“天兵”,朝廷大军;“不旋踵”,不掉转脚跟,形容时间很短促。(2)注意“险远”,艰险路远;“无及”,来不及。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像山岳一样屹立,有伟岸的气度,凭文章在当时闻名。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文章呈送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他,但是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一天天变大。明太祖朱元璋征讨江西,王祎献上自己歌颂太祖的文章。太祖很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召他到馆中。多次升迁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施行了很多惠民政策,太祖赐给他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说:“祈求天命长在的关键,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浙西已经平定,赋税应该减免。”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朝廷任命王祎与宋濂为总裁。王祎擅长史事,裁减繁琐的,剔除邪恶的,大力修改。《元史》完成后,被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

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

3.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

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

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    _     _         _                            。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和整体氛围。

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

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

A.⑤④⑥③①② B.⑥⑤②④①③ C.⑥②④①③⑤ D.④⑥②①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连线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罗贯中——明代

B.《装在套子里的人》——短篇小说——契诃夫——俄国

C.《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文学家——晋代

D.《逍遥游》——《庄子》——庄周——战国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遂见用于小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

翱翔蓬蒿之间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齐谐》者,志怪者也     莫之夭阏者

奚以知其然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既自以心为形役

A.①③⑤②⑦⑧⑥⑨⑩    B.①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C.①⑤②③⑦⑧④⑥⑨     D.①⑩②⑦⑧③⑤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泉涓涓始流 弃甲曳兵

B.问征夫前路 乐琴书消忧

C.乎遑遑欲何之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D.悟已往不谏 靡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